镁电池氧族钼基正极材料的储镁性能及机理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ong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镁具有环保、安全、资源丰富、能量密度高等优点,以镁为电极的镁电池是极具潜力的绿色储能新技术。在镁电池中,正极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的关键一环。然而,到目前为止,终极的镁电池正极材料并未找到。其主要障碍在于,正极材料的储镁效率不高、镁离子扩散迁移速率缓慢,这阻碍了镁电池的开发与应用。因而,研发高性能的储镁正极材料很有意义。氧族(VI A)钼基材料普遍具有丰富的间隙结构,这可为镁离子的存储与扩散提供可能的位点与通道。本工作以氧族(VI A)钼基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一性原理理论预测结合实验验证的方法,探究了MoX2(X=O,S,Se)材料的储镁性能及机理。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钼基材料作为镁电池正极的候选材料提供理论指导,对新型镁电池的设计开发有重要意义。本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探索了VI A族钼基材料MoX2(X=O,S,Se)作为镁电池正极材料的潜在可能。以畸变金红石型MoO2(R-MoO2)、层状MoO2(L-MoO2)、MoS2、MoSe2及MoOSe(MoOSe(Ⅰ)和MoOSe(Ⅴ))等VI族钼基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建立储镁模型,探索储镁位点、储镁过程以及镁离子在其内部的扩散迁移机制。研究发现:作为镁电池电极材料,相比于MoS2和MoSe2,R-MoO2、L-MoO2、MoOSe(Ⅰ)和MoOSe(Ⅴ)有更大储镁潜力;镁倾向于存储在隧道内(R-MoO2)和层间(L-MoO2、MoOSe(Ⅰ)和MoOSe(Ⅴ))的八面体间隙中;计算得R-MoO2、L-MoO2、MoOSe(Ⅰ)和MoOSe(Ⅴ)的理论储镁容量分别为209、279、191和191 m Ah/g;镁离子在R-MoO2中扩散时,倾向于沿着一维隧道间隙进行迁移,在L-MoO2、MoOSe(Ⅰ)和MoOSe(Ⅴ)中扩散时,倾向于沿着层间的二维间隙进行迁移。(2)研究了MoO2在镁盐电解液以及镁锂双盐电解液中的储镁性能及机理。理论计算结合实验研究发现:在镁盐电解液中,R-MoO2表现出较小的充放电比容量,较低的储镁容量可能是由于镁离子在R-MoO2中的扩散过程较为困难;在镁锂双盐电解液中,R-MoO2的储能性能明显提高,展现出较好的比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镁锂双盐电解液中,R-MoO2电极的储能机理为镁锂共嵌机制,镁离子的存储主要发生在低电位的放电平台;相比于镁盐电解液,在镁锂双盐电解液中R-MoO2能存储更多的镁离子,这可能归因于先嵌入的锂离子减弱了镁离子与R-MoO2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镁锂双盐电解液中,镁离子在正极材料中的存储性能明显增强,这丰富了镁锂双盐电池的储能机理;计算发现,R-MoO2中的八面体间隙位点也能稳定的存储锂离子,且锂离子在R-MoO2中具有较低的扩散能垒,这映证了镁锂双盐电解液中的共嵌入机制。(3)研究了MoS2在镁盐电解液以及镁锂双盐电解液中的储镁性能及机理。针对2H MoS2理论上不储镁的问题,提出了以1T MoS2储镁的设想,实现了MoS2有效储镁,并探究了其储镁性能及机理。理论计算结合实验研究发现:在镁盐电解液中,相比于2H MoS2,1T MoS2表现出较好的可逆储镁容量、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相较于镁盐电解液,在镁锂双盐电解液中,两种MoS2均表现出更好的电化学性能,且1T MoS2的性能优于2H MoS2;在两种电解液中,1T MoS2均能可逆的存储镁离子,且储镁机理均是基于嵌入脱嵌反应;由于锂盐的存在,镁离子在1T MoS2中的存储能力得到了增强,这与R-MoO2在镁锂双盐电解液中的储镁性能表现一致;计算发现,1T MoS2层间具有丰富的镁离子和锂离子存储位点,具有较好的导电性,且镁离子和锂离子在具有较大层间距的1T MoS2层间扩散时能垒较小,因此1T MoS2展现出更好的储能性能。(4)研究了MoSe2在镁盐电解液以及镁锂双盐电解液中的储镁性能及机理。针对MoSe2理论上不储镁的问题,设计和合成了富含空位和暴露表面的超薄MoSe2材料(UTRDE-MoSe2),在镁盐以及镁锂双盐电解液中探究其储镁性能及机理。理论计算结合实验研究发现:相比于缺陷和暴露面较少的体相MoSe2(B-MoSe2),UTRDE-MoSe2在镁盐电解液和镁锂双盐电解液中均表现出更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倍率性能;UTRDE-MoSe2在镁盐电解液中的储镁机理是基于镁离子的嵌入脱嵌反应,在镁锂双盐电解液中是基于镁锂共嵌的反应;与MoO2以及MoS2在镁锂双盐电解液中的储镁性能表现相同,由于锂盐的存在,镁离子在UTRDE-MoSe2中的存储能力得到增强,证实了这种增强作用在镁锂双盐电池中具有普适性;计算表明,UTRDE-MoSe2中的空位缺陷和暴露表面为镁离子和锂离子提供了大量的存储位点,两种离子在(001)和(100)暴露表面上的扩散比在层间的扩散更容易,因此UTRDE-MoSe2展现出更好的储能性能。
其他文献
多晶体材料内部晶粒的取向、大小、形状和空间分布以及晶界的五参量晶体学特征(取向差、晶界面法向)对其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维取向成像技术是获取这些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近二十多年来,研究人员基于X射线衍射和电子衍射已开发了多种三维晶体学重构技术。其中,具有无损表征特性的透射电镜三维取向成像技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1 nm),是实现纳米尺度多晶体材料三维取向成像和组织演变研究的理想技术。然而,现有三维透
学位
白介素(IL)-38是IL-1家族的重要一员,也是一种IL-36受体拮抗剂(IL-36Ra)。IL-38主要表达在哺乳动物的免疫器官中,主要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发挥抗炎作用,从而抑制机体的炎性反应,已有研究表明IL-38在支气管哮喘(BA)、变应性鼻炎(AR)中具有抗炎活性,并且可以改善气道阻塞。本文综述了IL-38在哮喘及AR中的表达,为开发这种调节性细胞因子治疗其他上气道炎症的新型治疗方法提供
期刊
镁基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比模量、比刚度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镁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一般采用陶瓷等硬质增强体。镁基复合材料变形过程中,增强体与镁基体变形不协调,在增强体与镁基体界面产生应力集中,使镁基复合材料的塑性大幅下降。而在金属结构材料应用中,往往需要材料兼具较高强度和优良的塑性,以保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同时,随着航空、航天及轨道
学位
高熵合金是材料领域近二十年来新兴的一类先进材料,也是探索多元相图广阔空间与突破材料性能极限的重要研究对象。备受关注的Fe80-xMnxCo10Cr10(30≤x≤45,at.%)亚稳态高熵合金室温力学性能优异,具有显著的应变强化效果。该体系的合金在变形过程中会产生位错、层错、孪晶和马氏体等变形组织,这些微观结构对于协调材料的塑性变形至关重要。然而,Fe80-xMnxCo10Cr10亚稳态高熵合金中
学位
储能技术的创新突破将引发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度变革。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因其寿命长、响应快、功率与容量解耦、可深度充放电等优点,成为当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隔膜材料是液流电池的核心组件,目前广泛使用的商业化隔膜Nafion聚合物隔膜具有质子传导率高、化学稳定性强等优点,但其钒离子渗透率高、机械稳定性差、成本高等主要问题限制了其应用与发展。本论文基于多孔金属钛比表面积大、比强度高、耐蚀性好、
学位
镁(Magnesium,Mg)合金较差的室温塑性变形能力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锂(Lithium,Li)元素的添加可以有效地提高镁合金塑性。随着Li元素含量的增加,镁锂合金由密排六方(hexagonal close-packed,HCP)结构的单相组织转变成HCP结构α相+体心立方(body-centered cubic,BCC)结构β相的双相组织,最终转变成BCC结构的单相组织,这种微观组织的改变
学位
随着体育强国战略不断深化,一系列政策制度推动着我国中学体育工作迅速发展,但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文章对中学体育现存问题进行研究,探究制约我国中学体育发展的因素,发现核心在于对待体育的思想观念,主要集中体现在管理层对上级政策制度、管理层对体育工作的落脚点、学校对升学率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体育教师对新时代体育教学需求等存在认知偏差。在体育强国背景下,提出“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健康第一
期刊
压力驱动下非晶态水化硅酸钙(C-S-H)粉体具有接触硬化性能:即在成型压力作用下C-S-H粉体颗粒发生紧密接触并硬化成轻质高强且耐水性好的人造石材。该技术具有原料来源广、成型后无需养护、生产周期短、可循环利用等优点,有望用于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应用前景广阔。其工艺过程主要有C-S-H粉体的水热合成和压制成型两个重要阶段,目前有关C-S-H粉体的合成制度及压制制度设计主要依赖于试验和经验,未建立起C-
学位
基于热机械控制方法(TMCP)多相组织调控工艺制备的Cr-Mn-Si系低合金钢,得到了“多相(Multiphase)、亚稳(Metastable)、多尺度(Multiscale)”的M3组织,在提升强度的情况下,获得了良好的塑性,有效解决了低合金钢的强度塑性互斥的难题,在航空航天、国防、舰船、汽车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在了解其组织性能的前提下研究其热成形行为就显得非常有意义,本构方程和
学位
混凝土碳化养护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经历持续不断的研究,如今适逢“双碳”战略赋予减碳、负碳新的驱动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实现更加精准的碳化养护以满足不同的性能需求,碳化养护的基础理论和碳化养护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文按照混凝土碳化养护的一般过程,先后探究了碳化介入点(Cα)、碳化程度(DOC)以及后续水化作用下协效碳化对水泥石组成(特别是碳酸钙相)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由Cα和DOC两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