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Mn-Si低合金钢热加工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热机械控制方法(TMCP)多相组织调控工艺制备的Cr-Mn-Si系低合金钢,得到了“多相(Multiphase)、亚稳(Metastable)、多尺度(Multiscale)”的M3组织,在提升强度的情况下,获得了良好的塑性,有效解决了低合金钢的强度塑性互斥的难题,在航空航天、国防、舰船、汽车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在了解其组织性能的前提下研究其热成形行为就显得非常有意义,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是研究热成形行为的主要手段,也是指导实际生产最基础的工序,对于新型Cr-Mn-Si系低合金钢,在多种现有的模型中选择合理的模型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Cr-Mn-Si系低合金钢为研究对象,利用理论计算、实验表征以及模拟仿真的综合研究方法,系统的研究了其在变形过程中的应变硬化机理以及断裂机理;探索了热变形参数对于其微观组织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理;初步探索了热处理对于其强韧化的影响规律;构建了几种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本构模型,引入相关系数对其预测性能进行了评估;构建了指导其热成形工艺的热加工图,研究了热加工过程中的安全区和不稳定区的微观组织情况,并且确定了合理的加工参数,利用DEFORM软件进行了成形模拟仿真,并且成功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主要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Cr-Mn-Si系高强度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室温变形条件下,其出现了组织随着应变量增大而逐渐细化的现象,这是由变形过程中位错的重排、迁移造成了合金钢晶粒内部小角度晶界形成并且逐渐转变成为大角度晶界而产生的。其整体应变硬化规律表现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应变硬化率和真实应力都受到组织演变行为的影响。(2)在热变形条件下,Cr-Mn-Si系高强度钢的微观组织由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变形温度越高,马氏体的尺寸越大,板条马氏体的数量也越多;马氏体微观组织的尺寸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大。Cr-Mn-Si系舰船钢的动态再结晶可以通过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得到改善。以较高的应变速率进行的热塑性变形可以获得含有更多细小再结晶晶粒的微观结构。(3)Cr-Mn-Si系高强度钢900℃淬火之后,在150℃-650℃范围内进行回火时,抗拉强度随着回火温度升高逐渐下降;屈服强度和微观硬度均随着回火温度升高而先缓慢升高然后快速下降;回火温度为250℃时可以获得最优的综合性能,此时微观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呈薄膜状分布在原始奥氏体晶界上,这有助于提高材料的韧性;当回火温度为350-550℃时,冲击吸收功大幅度下降,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这是由于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开始发生溶解,渗碳体逐渐代替残余奥氏体分布在原始奥氏体晶界上,导致韧性大幅度下降;位错密度的主要变化趋势是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是在第一类回火脆性区有异常的大幅度升高。(4)通过热变形实验获得了一定变形参数之内的一系列流变应力应变数据,在相同应变速率下,加热温度越高,峰值应力的值越小;在相同变形温度下,应变速率越大,峰值应力越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Cr-Mn-Si系低合金钢的四种本构模型,包括应变补偿的Arrhenius模型、修正的Johnson-Cook模型、基于位错密度的本构模型以及基于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的本构模型,其中基于位错密度的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应材料热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性能演化。并且验证了其预测精度,经过对比发现,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本构模型对于Cr-Mn-Si系低合金钢的流变应力预测精度最高。(5)建立了Cr-Mn-Si系低合金钢的热加工图,结果显示在低温高应变区以及高温高应变区的功率耗散系数较低,低应变区则较高,1050℃、0.1s-1附近是功率耗散系数值最大值出现的区域。流变失稳区不同于功率耗散图,受到应变量的影响较大,主要分布区域则跟功率耗散系数分布相同,低温高应变以及高温高应变区是流变失稳多发区。(6)根据上述建立的本构方程以及热加工图确定的热锻参数,利用DEFORM软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在此基础上可以获得充填完整的锻件,并且分析了应力、应变和温度场,在锻件中的分布都比较合理,证明了上述分析对于Cr-Mn-Si系低合金钢的热成形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同时成功地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之中。上述研究可以为该种新型Cr-Mn-Si系低合金钢的强韧化以及其热成形工艺提供理论基础,为实现该类型高性能材料产业化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其他文献
钛/镁双金属材料兼具钛和镁的优点,在汽车、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固-液复合铸造技术由于具有技术手段灵活、可制备形状复杂构件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等优点,已经成为双金属材料制备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借助电沉积技术对TC4钛合金进行了表面处理,然后通过固-液复合铸造工艺,制备出了以Ni、Cu和Cu/Ni电沉积层作中间层的TC4/AZ91D双金属材料,旨在克服钛/镁界面弱反应、低
学位
镁及其合金密度低,是工业中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在汽车、航空航天以及3C产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镁与氧有很高的亲和力,尤其在高温下,镁及其合金极易氧化,甚至燃烧,释放大量的热,成为限制镁合金大量推广应用的瓶颈之一。因此,提高镁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对进一步促进镁合金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用镁合金构件,对镁合金抗氧化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要求镁合金在空气中保有优良
学位
多晶体材料内部晶粒的取向、大小、形状和空间分布以及晶界的五参量晶体学特征(取向差、晶界面法向)对其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维取向成像技术是获取这些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近二十多年来,研究人员基于X射线衍射和电子衍射已开发了多种三维晶体学重构技术。其中,具有无损表征特性的透射电镜三维取向成像技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1 nm),是实现纳米尺度多晶体材料三维取向成像和组织演变研究的理想技术。然而,现有三维透
学位
白介素(IL)-38是IL-1家族的重要一员,也是一种IL-36受体拮抗剂(IL-36Ra)。IL-38主要表达在哺乳动物的免疫器官中,主要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发挥抗炎作用,从而抑制机体的炎性反应,已有研究表明IL-38在支气管哮喘(BA)、变应性鼻炎(AR)中具有抗炎活性,并且可以改善气道阻塞。本文综述了IL-38在哮喘及AR中的表达,为开发这种调节性细胞因子治疗其他上气道炎症的新型治疗方法提供
期刊
镁基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比模量、比刚度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镁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一般采用陶瓷等硬质增强体。镁基复合材料变形过程中,增强体与镁基体变形不协调,在增强体与镁基体界面产生应力集中,使镁基复合材料的塑性大幅下降。而在金属结构材料应用中,往往需要材料兼具较高强度和优良的塑性,以保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同时,随着航空、航天及轨道
学位
高熵合金是材料领域近二十年来新兴的一类先进材料,也是探索多元相图广阔空间与突破材料性能极限的重要研究对象。备受关注的Fe80-xMnxCo10Cr10(30≤x≤45,at.%)亚稳态高熵合金室温力学性能优异,具有显著的应变强化效果。该体系的合金在变形过程中会产生位错、层错、孪晶和马氏体等变形组织,这些微观结构对于协调材料的塑性变形至关重要。然而,Fe80-xMnxCo10Cr10亚稳态高熵合金中
学位
储能技术的创新突破将引发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度变革。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因其寿命长、响应快、功率与容量解耦、可深度充放电等优点,成为当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隔膜材料是液流电池的核心组件,目前广泛使用的商业化隔膜Nafion聚合物隔膜具有质子传导率高、化学稳定性强等优点,但其钒离子渗透率高、机械稳定性差、成本高等主要问题限制了其应用与发展。本论文基于多孔金属钛比表面积大、比强度高、耐蚀性好、
学位
镁(Magnesium,Mg)合金较差的室温塑性变形能力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锂(Lithium,Li)元素的添加可以有效地提高镁合金塑性。随着Li元素含量的增加,镁锂合金由密排六方(hexagonal close-packed,HCP)结构的单相组织转变成HCP结构α相+体心立方(body-centered cubic,BCC)结构β相的双相组织,最终转变成BCC结构的单相组织,这种微观组织的改变
学位
随着体育强国战略不断深化,一系列政策制度推动着我国中学体育工作迅速发展,但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文章对中学体育现存问题进行研究,探究制约我国中学体育发展的因素,发现核心在于对待体育的思想观念,主要集中体现在管理层对上级政策制度、管理层对体育工作的落脚点、学校对升学率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体育教师对新时代体育教学需求等存在认知偏差。在体育强国背景下,提出“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健康第一
期刊
压力驱动下非晶态水化硅酸钙(C-S-H)粉体具有接触硬化性能:即在成型压力作用下C-S-H粉体颗粒发生紧密接触并硬化成轻质高强且耐水性好的人造石材。该技术具有原料来源广、成型后无需养护、生产周期短、可循环利用等优点,有望用于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应用前景广阔。其工艺过程主要有C-S-H粉体的水热合成和压制成型两个重要阶段,目前有关C-S-H粉体的合成制度及压制制度设计主要依赖于试验和经验,未建立起C-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