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独白体诗歌是英美文学中一种特有的诗歌形式。该文类最早出现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前后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代表人物分别为丁尼生、勃朗宁和T.S.艾略特,其中维多利亚诗人勃朗宁当为该类诗歌创作方面最杰出的代表。本文选取《我的前公爵夫人》、《圣普拉西德教堂的主教吩咐后事》以及《安德烈,裁缝之子》三首勃朗宁的戏剧独白体诗歌,它们不仅满足完美戏剧独白体诗歌定义,而且代表了勃朗宁戏剧独白体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学界研究勃朗宁时最青睐的例子。 在戏剧独白体诗歌中,通常会存在一个自言自语的说话者,并且该说话者以言行事,这充分体现了戏剧独白体诗歌的施为性,使得该类诗歌呈现出某种语用特征。由于传统文学批评路径下的研究无法揭示戏剧独白体诗歌的语用特征,有必要借助言语行为理论,对戏剧独白体诗歌进行语言学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即做事,强调言语行为的施为性。该理论最早由Austin提出,后经Searle的进一步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会话研究中。就研究语料而言,学界更多地选取非文学语料。另外,在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分析诗歌时,学界很少借助言语行为理论来剖析诗歌的语用特征,运用该理论来探讨戏剧独白体诗歌语用特征的研究则少之又少。 鉴于上述原因,本研究将以勃朗宁的三首戏剧独白体诗歌为例,以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为主要理论框架,并结合Haverkate关于讽刺言语行为的分类,通过对这三个例子中言语行为的以言行事行为、言外之力与言后之果的系统分析,探讨戏剧独白体诗歌的语用特征。 研究发现,上述三首戏剧独白体诗歌中的言语行为具有两个共同语用特征,即言语行为的说服功能和人际效果。在《我的前公爵夫人》中,公爵是诗中唯一的说话者,他试图说服仅存于想象中的议婚使者,使其相信他口中所描述的前公爵夫人的形象,借此树立他自己的良好形象。诗中议婚使者的不在场,给予公爵充分阐述自己想法的空间,此外,公爵话语的言后之果表明,议婚使者已基本接受公爵的观点,体现了公爵言语行为的人际效果。在《圣普拉西德教堂的主教吩咐后事》以及《安德烈,裁缝之子》这两首诗歌中,想象的听话者分别为主教的儿子们和画家安德烈的妻子,他们在说话者施行以言行事行为来表达其言外之力时,不断地打断说话人,借此表达他们的不同看法。通过分析说话者对上述情况的反应及其最终言后之果,可得知这两首诗歌中的说话者并未实现其言语行为的说服功能。 将言语行为理论运用于勃朗宁的戏剧独白体诗歌研究中,不仅能拓展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领域,而且能弥补以往戏剧独白体诗歌研究方面之不足,甚至能为今后戏剧独白体诗歌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