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城镇化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同时土地用途向城镇用地转变,社会文明向前推进的自然历史过程[1]。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则是人类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物质载体,是城镇化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空间城镇化即是土地资源的用途向非农用途转变的时空现象。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现代化城市和城市群。与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同时土地用途向城镇用地转变,社会文明向前推进的自然历史过程[1]。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则是人类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物质载体,是城镇化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空间城镇化即是土地资源的用途向非农用途转变的时空现象。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现代化城市和城市群。与此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生态系统承载力遭到胁迫,以土地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发了大量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使得传统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受到阻碍。而这其中最典型的现象之一就是城市的无序扩张使得土地资源被大量消耗,导致人地矛盾突出,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遭到威胁,城镇化进程受到阻碍,城市发展变得不可持续。面对大量低效粗放的城镇化建设以及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颁布实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的正式公布,拉开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新时代序幕。而土地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对新型城镇化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反过来,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也是缓解人地矛盾、维护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关键举措。城市群作为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主体单元,细化研究尺度对于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规划具有更科学的指导意义[2]。因此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范围,城市圈内的3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总结有关新型城镇化质量和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文献资料,在新型城镇化的框架下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质量等级体系,借鉴“压力——状态——响应”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模型,提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系统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定性和定量研究了二者的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和分维度特征;构建了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武汉城市圈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耦合协调水平及时空分异,结合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对比关系,划分武汉城市圈31个研究区的发展类型,并探究各自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的城镇化质量整体偏低,呈现出武汉市“一城独大”的显著特征,而且城市圈内部的城镇化质量高于城市圈外部,研究期内城镇化质量整体有所提升,但幅度不明显;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普遍较差,空间上表现为城市圈内部高于城市圈外围地区,时间上表现为城市圈整体的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逐渐降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空间结构由内圈高于外圈逐渐向城市圈整体趋同的结构转变;(2)武汉城市圈新型城镇化质量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耦合度一直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空间差异不大;耦合协调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濒临失调等级的城市数量逐年增加,但耦合协调度的变化均发生于相邻等级,并没有出现跨级变化的地区;耦合协调度的整体空间格局与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相似,表现为“内高外地”,区域差异明显,武汉市“一城独大”的区域特征;(3)武汉城市圈整体的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主导发展类型为勉强协调类城镇化质量滞后型,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滞后型的地区应当摒弃传统的依赖大量消耗土地等资源而实现的城市发展模式,践行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而城镇化质量滞后地区,应当借鉴武汉市等先行城市的发展经验,结合地区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他文献
纳米级金属有机骨架(n MOFs)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类新型多孔纳米材料。通过选择合适的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可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癌症,充当显影剂、药物载体和纳米药物。基于n MOFs的造影剂已成为磁共振成像(MRI)、荧光成像(FI)、光声成像(PA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医学影像技术的热门研究对象。基于n MOFs的药物载体和纳米药物也是光动力治疗(PDT)、光
我国动物药种类繁多、药用历史悠久,是中医药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名贵动物药占比大,市场上使用相应伪品、劣品以及代用品冒充正品的现象层出不穷,常用动物药鉴别方法具有明显局限性。生物活性蛋白肽类是动物药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该类物质成分复杂、研究难度大。这些原因使得动物药资源开发困难,因此,有必要开发适用性广、实用高效的动物药品种鉴定以及活性成分研究方法。据此,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
近些年,我国城乡关系快速转变,为满足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资源分配的均衡性、平等性和合理性的要求下,城乡发展转型应运而生。这一转型的关键是加快实现城乡土地、人口、经济、产业等要素的协同转换和重构,建立人-地-业协调转换的发展路径,因此城乡关系和互动发展路径随之发生快速的转变。基于此,文章研究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和城乡社会经济水平的匹配程度来检验在城乡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协调性和互动
城市的快速发展显著改变了城市地表景观特征,如建设用地扩张、自然地表减少、不透水层增加等,城市下垫面热学性质发生相应改变,从而影响城市局地气候,形成城市热岛效应。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热岛效应增强,严重威胁了生态系统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城市湿地具有调节局地小气候的生态功能,研究城市湿地的降温效果及其变化特征,将有助于为城市湿地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改善城市热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当前城市湿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转型和新常态背景下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核心和前提,更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征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建设逐渐摆脱了盲目扩张为主要导向的阶段,转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我国部分地区城镇化逐渐进入“紧缩期”,城市的“局部收缩”、“人口流失”和“经济低速增长”等城市发展特征已初现端倪。因此,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探索收缩型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问题,制
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区域规划的主要单元,并逐步发展成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但大部分的城市群发展均停留在规划阶段,未做到区域一体化。因此现阶段各区域纷纷提出应加强城际交流,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交通运输系统能够有效的促进人口、货物等生产资料的流动,而高速铁路作为新兴的交通运输方式以其便捷、准时、快速的特点备受青睐。高铁的发展将为城市群内部的竞争与合作提供新的机遇。那么高铁建设对于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将产
我国高铁线路网络化结构已基本成型,高速铁路不仅仅是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拉动经济发展的重任。生产性服务业因其增速快、知识密集、跨界扩展、中间服务等特征被认为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在城市网络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在城市网络以及产业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高铁缩短时空距离,加速信息、知识等要素流动并逐渐形成成熟的网络结构等特点与生产性服务业特性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其中全球变暖问题逐渐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成为全世界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2015年在《巴黎协定》中向全世界做出公开承诺“203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这一目标将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降低碳排放,不仅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巩固“负责任大
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增长带来了强大动力,却也加速了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退化,威胁到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实现城镇化发展的科学管控,需要深刻认识城市扩张的内在机理、掌握城市扩张过程的影响机制。随着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间空间交互作用的不断增强,中国城镇化已逐步走向城市协同发展阶段,城市群已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视角探讨城市空间扩张的规律和机制,以及用地扩张的演
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各类用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们短期内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不断抢占生态空间,导致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遭受破坏,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环境及国土空间安全等都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同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尺度特征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为改善区域生态系统现状及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