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iwitness三维重建测量软件对单侧唇裂术前术后鼻唇部特征及术后鼻唇部生长发育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以了解和掌握患者手术前后,手术后即刻效果与远期效果间的变化关系,为唇裂修复手术准确的定点设计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实验受测者为50名年龄为3个月到2岁不等的单侧唇裂患者,按唇裂类型将其分为两组,即单侧完全性唇裂组,共30人;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组,共20人;实验通过使用单数码摄影技术拍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至少术后三个月)复诊时三个时间点的面部不同角度的二维图像,再利用iwitness软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获取图像中各测量项目在三维空间中距离或者面积值;实验对所有受测者鼻唇部8个线性距离及上唇健患侧面积进行测量后,于各分组内进行术前健患侧对应测量项目的变化分析,手术后健患侧对应测量项目的变化分析,手术前后健侧测量项目的变化分析及手术前后患侧测量项目的变化分析,术后及术后复诊时健患侧对应测量项目比值的变化分析。实验中统计学分析软件使用SPSS l7.0,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单侧完全性唇裂测量值变化规律:1)手术前健患侧唇峰口角距,健患侧的内侧唇高,健患侧的外侧唇高,健患侧上唇面积及健患侧鼻孔宽度,各组对比结果显示P<0.01,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除患侧鼻孔宽度测量值大于健侧外,其余测量项目患侧均小于健侧。2)手术前后健侧唇峰口角距,健侧的内侧唇高,健侧的外侧唇高,健侧上唇面积,患侧唇峰口角距,患侧的内侧唇高,患侧的外侧唇高,患侧鼻孔宽度及患侧上唇面积,各组对比结果显示P<0.01,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除患侧鼻孔宽度减小以外,其余各测量项目测量值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3)术后健患侧的内侧唇高,健患侧鼻孔宽度及健患侧上唇面积,各组对比结果显示P<0.01,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术后患侧测量项目小于健侧。术后健患侧唇峰口角距,术后健患侧外侧唇高及手术前后健侧鼻孔宽度,各组对比结果显示P>0.05,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义,手术后健患侧唇峰口角距及外侧唇高对称性恢复良好,健侧鼻孔跨度手术前后变化不明显。4)患者术后与术后远期复诊时健患侧对应测量项目比值的对比结果显示P>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2.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测量值变化规律:1)手术前健患侧唇峰口角距,健患侧的内侧唇高,健患侧的外侧唇高,健患侧上唇面积及健患侧鼻孔宽度,各组对比结果显示P<0.01,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除患侧鼻孔宽度测量值大于健侧外,其余测量项目患侧均小于健侧。2)手术前后健侧的内侧唇高,健侧上唇面积,患侧唇峰口角距,患侧的外侧唇高,患侧的内侧唇高,患侧鼻孔宽度及患侧上唇面积,各组对比结果显示显示P<0.01,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除患侧鼻孔宽度减小以外,其余各测量项目测量值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手术前后健侧唇峰口角距,健侧的外侧唇高及患侧外侧唇高,各组对比结果均显示P>0.05,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3)术后健患侧唇峰口角距,健患侧的内侧唇高及健患侧上唇面积,各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P<0.01,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术后各测量值小于健侧,但是测量值差距较小;术后健患侧外侧唇高及术后健患侧鼻孔宽度,各组对比结果显示P>0.05,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术后健患侧的外侧唇高及鼻孔宽度对称性恢复良好。4)患者术后与术后远期复诊时健患侧对应测量项目比值的对比结果显示P>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1.单侧唇裂健患侧内侧唇高、外侧唇高、唇峰口角距术后均较术前有所增加,该结果提醒术者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裂隙关闭后组织测量值的变化,点与点的距离因组织张力的改变会有所改变。2.患侧唇峰点的确定是单侧唇裂修复术定点设计的重点,模拟唇裂修复后与健侧唇峰点相对称所确定的患侧唇峰点才能能获得良好的唇峰口角距对称性。3唇裂修复后的即刻效果与远期效果有所变化,因追踪病例太少及时间太短,没有获得明确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