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全程吸入七氟烷或靶控输注丙泊酚两种麻醉方法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诱导阶段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围手术期心肌肌钙蛋白I、心肌酶学、乳酸的影响,探讨两种麻醉方法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应用的可行性及对比其对心肌保护的效应。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行择期体外循环下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成人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35~66岁,ASA分级Ⅱ~Ⅲ级,心功能分级(NYHA)Ⅱ~Ⅲ级。计算机随机均分为试验组(七氟烷组,S组)和对照组(丙泊酚组,P组)。所有患者未用术前药,入室后麻醉诱导前经静脉给予1mg咪唑安定,面罩吸氧,1%利多卡因局麻下进行桡动脉、右颈内静脉穿刺,建立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五导联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BIS监测。S组患者麻醉诱导给予1%七氟烷(新鲜气体流量6L/min),每间隔1min挥发罐浓度上升1%直至3%;P组患者采用丙泊酚分步效应室浓度靶控输注(TCI)麻醉诱导,靶目标初始血浆浓度设为0.8ug/ml,每间隔1min靶浓度上升0.5ug/ml直至插管,所有患者同时给予芬太尼5ug/kg、罗库溴铵0.6mg/kg,当BIS降至60以下、平均动脉压(MAP)<20%基础MAP,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两组术中分别采用持续吸入0.5-2MAC七氟烷或靶控输注丙泊酚2-4ug/ml,间断推注芬太尼、罗库溴铵,维持BIS40-60、平均动脉血压<±20%基础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5-15cmH2O。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手术方式、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术毕清醒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停留时间、术中芬太尼总用量及围手术期血管活性药物用药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1min(T1)、诱导2min(T2)、诱导3min(T3)、诱导5min(T4)、插管即刻(T5)、插管3min(T6)、插管10min(T7)各个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BIS值,于T0、 T6、T7时点记录血糖浓度;于T0、主动脉插管即刻(T8)、主动脉开放后30min(T9)、主动脉开放后6h(T10)、主动脉开放后24h(T11)记录各个时点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乳酸(LAC)指标。结果:所有纳入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康复出院。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手术方式、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术毕清醒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停留时间、术中芬太尼总用量及围术期血管活性药物用药情况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诱导期两组间血流动力学参数SBP、DBP、HR及血糖指标在观察的各个时点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内与T0时点相比,SBP在T1-T7时点均下降(P<0.05),其中在T3-T7时点下降更显著(P<0.01),DBP、HR与T0时点相比在T3-T7时点下降显著(P<0.01),两组内插管后血糖指标浓度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cTnI、CK、CK-MB及LAC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在主动脉开放后30min(T9)及T10、T11时点显著升高,以T10时点升高最显著(P<0.01),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两组间在各个时点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成人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麻醉诱导时应用梯度法吸入七氟烷或靶控输注丙泊酚可以降低气管插管应激反应,较好地满足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有一定影响,但在临床接受范围。2、以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为心肌保护主要评价指标,全程吸入七氟烷麻醉较以丙泊酚麻醉为主的全凭静脉麻醉在成人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没有降低cTnI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