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腰椎椎弓峡部裂与骨性形态学异常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2010年10月-2012年3月所有腰椎CT检查患者,行常规螺旋CT容积扫描后进行薄层重建,重建层厚0.75mm,再将薄层重建的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MPR),筛选出符合要求的50例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及50例无腰椎椎弓峡部裂的正常人分别作为病例组与对照组。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选择需严格遵守以下原则:一、发生在L5水平的单侧或双侧椎弓峡部裂,病例组年龄在20-60岁之间,患者年龄按照检查顺序随机抽样,腰椎滑脱、腰椎退变、小关节退变、腰椎外伤、手术史及先天畸形的患者除外。二、对照组:随机抽取相同时间段前来就诊的相同年龄的患者、筛选条件与病例组相同,无椎弓峡部裂的正常人。测量内容包括:两组相应椎体关节突关节的相关形态学参数,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探讨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参数与椎弓峡部裂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两组间的比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参数之间的联系采用Pearson系数相关性分析。结果:1.峡部裂组的关节突关节角(42.56±8.96)及关节突关节横径(1.37±0.13)与对照组(42.34±8.69,1.39±0.17)相比,差异均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2.峡部裂组关节突关节角的不对称性(6.96±4.97)及关节突关节横径的不对称性(0.11±0.09),与对照组(4.20±4.33,0.06±0.06)相比明显增大,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4<0.01)。3.峡部裂组L4下关节突间距IFD(3.30±0.31)及关节突指数ID(0.76±0.07)与对照组(2.88±0.35,0.68±0.08)相比明显增大,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0.01)。椎弓峡部裂组L4、L5椎体横径及椎体高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峡部裂组关节突-椎弓根角PFA(92.10±3.72)与对照组(85.74±2.91)相比明显增大,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0.01)。5.峡部裂组椎弓峡部前后径(0.616±0.071)和椎板厚度(0.569±0.101)与对照组(0.615±0.103,0.537±0.10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采用Pearson系数相关性分析各参数之间有一定相关性。结论:1.椎弓峡部裂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角、关节突关节横径、椎体横径、椎体高度、椎弓峡部前后径及椎板厚度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这些解剖结构与椎弓峡部裂的发生发展没有必然联系。2.椎弓峡部裂患者关节突关节角度的不对称性及关节突关节横径的不对称性均比正常组增大,说明关节突关节结构的不对称性对峡部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病因学意义。3.椎弓峡部裂组L4下关节突间距IFD及关节突指数ID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推断L4关节突间距的增大,相邻上下椎体的关节突关节间隙过小,可能是椎弓峡部裂发生的一个促成因素。4.椎弓峡部裂组与对照组相比关节突-椎弓根角增大,说明关节突-椎弓根角的大小与峡部裂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可能是关节突关节间隙趋向于水平位,促进峡部裂的发生发展;也可能是峡部裂的发生,引起关节突-椎弓根角的增大。5.通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参数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参数间有一定或显著的相关性,证明峡部裂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