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广告模糊语翻译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landa0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广告作为商品经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模糊性作为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成为一种表达技巧在广告语言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重要的作用。通常模糊语具有不确定的意义,只有将广告中的模糊语准确、恰当的翻译出来,才能更好的理解广告语言的内涵,发挥广告的实际作用。本文试图为广告模糊语翻译研究构建语用学理论指导框架。   本文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角度对广告模糊语的翻译过程进行了探讨,介绍了语言顺应论以及该理论在广告模糊语翻译中的应用,着重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语言的选择和顺应,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对语言语境顺应和交际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顺应作出选择,这一顺应过程贯彻翻译的整个过程。本文通过翻译实例的分析阐明了在不同类型的广告模糊语翻译过程中,翻译语言的选择和顺应的重要性,明确了广告模糊语的翻译过程是译者不断进行选择的动态顺应过程。在模糊语的翻译中,译者的语言选择都是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语言语境、交际语境的顺应。   本文研究了顺应过程的各种因素在翻译选择过程中的作用,建立了模糊语翻译的顺应性框架,从而为广告模糊语的翻译研究构建一个语用学理论指导框架,也为广告模糊语的翻译实践提供语用翻译这一新思路、新视角。
其他文献
2012年的4月既见证了菲律宾对位于黄岩岛附近的中国渔民实施非法逮捕的企图,也观赏了一场日本想要“国有化”钓鱼岛的闹剧。这一系列挑衅不仅使全中国上下颇为震怒,亦引发西方
异议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是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因意见分歧而引起的在言语或者肢体语言上所体现的对立。作为会话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异议一直都是二语习得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交际的普及,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旨在以世界两大语言即法语和汉语的网络语言对比研究为出
请求语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不可缺少。请求言语行为被认为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所以“礼貌”在提出请求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关乎着请求的成功与否。在进行请求言语行为时,
随着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日益增多,学术论文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语篇,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从学术规范的角度对摘要的时态、语态、人称、字数、句子结构等信息进行了
菲利普·罗斯被认为是当代最多产的美国犹太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美国牧歌》是他美国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说。它于1997年完成并获得了1998年的普利策奖。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犹
1987年,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由讲谈社出版发行。该作品是关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生运动前后,“我”与直子、绿子等人物之间所发生的事情的回忆。讲述这篇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