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是一门电影艺术,它以“真实故事”与“纪实手法”为基础,辅以叙事手法进行艺术化加工,传达故事中心思想和价值理念,使之与受众产生共鸣,引发社会思考。作为国际传播中重要的文化介质之一,纪录片也承担着记录社会、诠释历史、发扬文化、国际交流等多项功能。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纪录片节,其颁布的“金红棉”奖既是一场影像盛宴,更是我国优秀影像作品对外输出的重要渠道。而“优秀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奖,作为金红棉奖项中最具代表性的子奖项,旨在挖掘优秀国产纪录片,推动“中国故事”纪实影像作品的海外繁荣,展示出大国崛起的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让海外受众了解更真实的中国。本文以“‘优秀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获奖作品叙事研究”为题,采用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在观摩、整理2014年—2019年共16部“优秀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作品基础上,以其评定的两大依据为线索,用两大章节来对叙事内容(类型题材、叙事模式、叙事价值)和叙事技巧(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展开分析,探析其背后的叙事魅力。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文本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同时,辅以访谈法作为补充,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叙事策略。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影片在叙事内容层面的国际化特征为:题材上做到中国故事与全球性议题的结合;叙事模式上做到微观叙事,以平凡故事中的小人物视角看“大中华”;叙事价值上注重中国海外形象重塑与意识形态的“隐性”传达。此外,在叙事技巧上的共性特点为:结构性悬念运用,引发海外受众情感共鸣;叙事视角的复合运用,揭示对中国社会的多元见解;紧凑的叙事节奏,做到了张弛有度,强化海外观众感官刺激。虽然这些获奖影片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但叙事不足依然存在:叙事文本过于传统,解说词思维固化;过于突出情感共鸣,忽略叙事逻辑;人物本身挖掘不够深入,纪录流于表面;过度煽情化,缺乏自然流露。当然,这些不足既是获奖作品在叙事上的不足,也是目前我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上存在的叙事缺陷。近年来,我国纪实影像进步,但距离真正实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依然欠缺“火候”。我们还需努力做到:将中国本土故事与国际思维结合;“隐性”传达意识形态与人类共同价值观;让外国人担当叙事者,增强观众代入感;学会谋篇布局,强化空间叙事能力;坚持故事化创作,让情节具备戏剧张力和逻辑性;学习电影叙事手法,让纪录片萌生“电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