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仕女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而逐步发展和完善。从楚墓中的帛画《人物龙凤帛画》来看,我国远在西汉軚侯妻墓葬帛画之前,就已有仕女形象出现了,至唐代形成独立画科,五代时期技法更加完善,一直发展至今。唐代仕女画在中国古代仕女画发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张萱和周昉,首先把仕女画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它成为一个可与山水、花鸟画并列的单独画种。同时又将仕女优美的形象运用于佛教美术中(包括壁画和卷轴画)。唐代仕女画造型都很肥硕丰满而健康,在顾恺之的春蚕吐丝细线描基础上,创造了“游丝描”、“铁线描”,以及综合这两种笔法的“琴弦描”。并运用淡墨精细刻画妇女丰满的面部,尤其对眉和口的刻画更为细腻。在唐代,人们信奉宗教的思想特别兴盛,故当时的美术大部分是反映宗教内容的。但是,较以前的绘画有显著的区别:即把佛典仪规的宗教画和以现实生活为范本的人物画统一起来了,使绘画作品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吸取新鲜的素材,从而赋予它们以蓬勃的生命力。特别是唐代的入世主义和自由思想,所呈现的乐观、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使绘画作品更富于人间生活的情调。东晋顾恺之在《论画》里提出了真实地表现对象的要求:不是只要求外表、动作、姿态等外形相似;而是同时通过外形的刻画,表现人物的社会属性、性格特点与思想感情。艺术创作重在表现神,而神与形是密切相联系的,神必须通过外形的真实塑造才得以表现。还强调了夸张手法的运用以及服饰、环境的衬托;以及如何安排构图布局,提出了“迁想妙得”、“巧密于情思”。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形成中国人物画不可动摇的传统。唐代仕女画家,讲求先以笔法确立形体的轮廓和结构,再用依类概括而来的色彩涂染。他们比较追求形似与真实感,在“以形写形”中重视“骨法用笔”,在“以色貌色”上善于“随类赋采”,致使这种写实风格具有了某种书法意味与色彩装饰意趣。唐代仕女画在形式表现上的诸如笔线应用、着色晕染等技巧,仍然可以成为我们艺术表现中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其内存的情感表现,是民族艺术独特性的根本,应当为我们创造性地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