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三维数字化重建技术的普及,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也进入飞速发展时期。随着隐形矫治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配套的数字化模型诊断系统也被越来越多的医生使用。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压低上下颌前牙是打开咬合的常用手段之一,由于压膜材料的局限性,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前牙的效果以及在内收过程中对于前牙高度的控制与传统的固定矫治器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分析隐形矫治压低牙齿的实际效率,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隐形矫治器的工作原理,并为临床矫治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目的:1.通过石膏模型及数字化模型的测量对比,探讨国产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套的软件中数字化模型重建与测量系统的准确性。2.通过数字化模型三维重叠技术,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牙齿位置变化,研究隐形矫治对前牙在不同移动方式下的压低效果。3.探讨牙齿移动设计中的预期压低量和预期内收量与牙齿实际压低效率的相关性。实验方法:1.实验一:选取无托槽隐形矫治成人患者20名,获取初诊石膏模型及隐形矫治系统重建的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覆牙合覆盖、牙弓长度、牙弓宽度、临床牙冠高度及宽度共六项指标。其中石膏模型采用手工测量的方式,数字化模型使用隐形矫治配套软件进行测量。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重复两次测量值之间的信度;使用多变量假设检验(Hotelling T2)对比两种测量方法之间有无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在具体测量项目上的差异。2.实验二:选取隐形矫治成人患者22例,根据牙齿移动设计方案共选取101颗需要压低的前牙,按照牙位及牙齿内收情况进行分组。通过三维扫描将患者治疗前及阶段治疗后的石膏模型重建为数字化模型,使用三维模型重叠技术测量并计算患者的前牙在不同移动方式下的压低效率。3.实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选取牙齿在内收过程中出现伸长的5例隐形矫治患者进行追踪观测,获取第二阶段治疗数据后,采用三维模型重叠方法测量前牙的压低效果。记录牙齿移动设计中内收量与压低量的相对关系,以内收量与压低量的比值表示,简称为收压比。对牙齿预期移动设计中的收压比与实际压低效果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1.手工测量石膏模型及软件测量数字化模型的ICC均大于0.9,提示两种测量方法都具备较高的可重复性。两种测量方法的总体测量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测量指标中,牙弓长度、牙弓宽度及临床牙冠宽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覆牙合、覆盖及临床牙冠高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差异值均小于0.3mm。2.当前牙不设计内收时,隐形矫治器对牙齿的平均压低效率为46.9%,其中下颌侧切牙的压低效率最高(54.6%),上颌中切牙次之(50.9%),上颌尖牙的压低效率最低(28.8%),上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下颌尖牙的压低效率分别为34.6%、48.1%、42.4%。当前牙在压低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内收时,牙齿的平均压低效率(-15.4%)差异显著(P<0.01),牙齿会出现伸长。3.矫治设计中的压低量与内收量的比值与压低效果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其方程为y=-0.4414x+0.3824,决定系数R2=0.62,提示收压比在压低效果表达中具有62%的影响作用。当设计压低量为内收量的1.2倍时,前牙在内收中更倾向于维持现有的高度不发生伸长。实验结论:1.无托槽隐形矫治系统中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及测量系统的准确性较好。2.无托槽隐形矫治系统中前牙压低的平均效率为46.9%,当前牙在压低的过程中同时设计内收时,牙齿的压低效率会明显降低,甚至会出现牙齿的伸长。3.使用隐形矫治器设计前牙内收时,应当根据牙齿的内收量调整牙齿压低量,以利于前牙的垂直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