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治理模式研究——以周庄古镇为例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mstronger7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6年周庄镇出台古镇保护规划来,周庄古镇发展已历时40多年。40年来,周庄古镇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开发了古镇旅游产业以来,周庄古镇整个面貌包括人的精神状态也发生了翻天地翻的变化。周庄古镇在发展中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公共效益、经济效益,奠定了“中国第一水乡”的地位,古镇居民参与古镇治理的热情、融合度也在不断加深,古镇居民在周庄古镇发展中普遍实现了增收致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周庄古镇开始了跨越式发展,物质和精神层面都获得了极大丰富,伴随着经济利益至上思维的进一步影响,原有以保护为基础的治理模式慢慢失去了约束,推动周庄古镇发展所面临的公共治理问题逐渐凸显,有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迹象,其公共治理中面临的如行政手段干涉过多、治理主体错位甚至缺位、有效监督不足、政府投资缺乏、相关利益者关系没有理顺、社区参与主动性不足、治理政策不够完善等问题,减弱了周庄古镇治理推动周庄古镇发展的正向叠加效应。当然,周庄古镇的成功离不开其因地制宜的以保护为基础理念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产生,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吹响了我国已进入新时代的号角,具体到周庄古镇而来,对影响其发展的治理模式也提出了新要求,要实现周庄古镇新的更大发展,必须跟上新的时代趋势,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周庄古镇治理模式,实现周庄古镇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本文聚焦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新要求,通过研究最具江南水乡代表的周庄古镇,通过分析在当前新时代、新形势、新背景下的周庄古镇治理中所面临的问题,重点分析社区参与情况、管理体制、利益相关者、人才机制、资金政策、协同治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力求切实找到周庄古镇治理模式升级迫切需要的良方,为周庄古镇治理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提供可能的选择和路径。
  本文重点分析研究公共管理治理理论、社区参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力图通过找到影响周庄古镇治理达到善治的基础因素和关键因素,通过分析研究并汲取国内外古镇治理的关键实招,剖析周庄古镇治理的现状及其社区参与情况、利益相关者状况,通过借鉴国外古镇治理有效经验,并结合周庄古镇治理实际情况,从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监督机制、强化社区参与、构建共享共担利益机制、完善古镇治理外部因素、加大资金、人才、公共服务等治理环境改善力度等方面入手,打造周庄古镇相关利益方深入参与、协同治理或参与治理的高效治理体制,从而用科学的治理模式推动周庄古镇向更深层次发展。同时,希望通过对周庄古镇治理模式的研究,推动我国其他地区特别江南地区古镇治理模式在思维理念方面有一些变化,为打破目前在古镇治理模式创新方面的瓶颈有所帮助。总的来说,就是为我国古镇治理在公共治理理论思路探究和现实实践样本方面提供新的可能。
其他文献
草原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其总面积大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0%。我国草原面积将近4亿公顷,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草原资源是陆地绿色植物资源中面积最大的再生性自然资源,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与服务功能,例如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维持并促进物种多样性,丰富野生动植物的天然保护屏障等。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草地退化情况已
学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产业融合现象越来越明显,传统产业不断融逐渐合成为新型产业,对现代产业格局与经济发展影响深刻。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现代化过程中向第二、第三产业渗透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近年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逐年增加,农业旅游应运而生,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旅游的
学位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和生产活动的源泉与依托,在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质量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维持着生物的生产力、促进动植物及人类健康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6号文件《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施行)》指出,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以量化土地质量,实行动态管理,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地球化学依据,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服务。其中土壤 pH 值、土壤有机碳、氮、
学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现象,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及保护造成了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由于农业劳动力不足导致大量耕地撂荒或者土地利用粗放化,这对耕地保护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是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它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着农村的社会和谐安定和我国的粮食安全,影
高速推进的城市化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与收入水平,但也引发了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作为解决“城市病”的重要手段,发源于西方的多中心规划策略被我国大中型城市广泛采纳。多中心结构演变是否达到规划预期、能否通过有效途径识别多中心的结构与功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成为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目前,我国多中心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平原城市,而对于西部地区关注较低。
学位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这里所言的贫困主要指物质生活的相对匮乏,而造成贫困的原因可能是多种的,如疾病、个人就业能力不足、分配机制不公平、生产力不发达等等。习总书记于二零一五年七月在吉林省进行调研时强调,解决好民生问题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吉林省白城市的农村贫困问题长期阻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要解决好农业经济发展受阻碍这一民生问题,就要寻求有效的精准扶贫对策以加快发展
学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因此导致了失地农民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土地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是他们获得经济来源的主要方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基本的经济来源,而且由于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偏低,劳动技能水平不高,不能较快适应非农业领域的工作等因素,从而陷入就业难的困境,导致部分失地农民得不到基本的社会生活保障。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
学位
自教育部严格控制小学生的在校时间以来,小学生下午三点半至四点半的放学时间与父母五点半至六点半的下班时间差成为困扰学校和家长的“三点半问题”。2017年2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我国课后服务的进展,规范课后服务管理。2018 年 3 月“两会”召开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回应了“三点半问题”,小学生课后服务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虽然近年来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八次较大规模的行政体制改革,在此过程中,“市管县”行政体制逐步成为了地方政府普遍的权力配置模式。该体制有力促进了当时经济社会运行发展,对于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管县”行政体制的弊端逐步显现,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势在必行。对此,学术界普遍存在“省直管县”(以下简称“省管县”)和“市直管镇”(以下简称“市管镇”)两种声音。
学位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与此同时,由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城市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城管属地化管理后,出现了职能异化、越权执法等情况。城管执法作为一支为了让城市更美好的队伍,从产生到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形象始终不佳。  笔者从学校毕业迈向社会工作后不久,便通过考试进入了城管执法系统,现已工作5年多,对城管执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