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身体:铃木忠志戏剧中感知力研究

来源 :景徐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veyh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铃木忠志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是当代剧坛举足轻重的先驱者、思想家及导演,在世界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表演理论家,他也是“日本小剧场运动”的领航人,建立了日本利贺剧团,并兼任导演。他认为现在社会科技的进步直接导致人类身体感知能力的退化,但是演员的身体作为表演的主体,应当拥有完整的身体感知。因此他创立了以训练演员身体为目的的“铃木方法”,此方法融合了日本传统能剧及歌舞伎的身体性,注重演员呼吸及下半身的稳定,能激发演员的内部能量,并强调演员的内部能量及身体性是表演的主体,因此被称为“东方的格洛托夫斯基”。作为导演的铃木忠志,将废弃的日本传统民居“合掌造”改造成剧场,纯木质的房屋结构,远离现代繁华都市的地理位置,对于他来说是最佳的剧场空间的选择,因此他创立了“利贺山房”剧场,并在改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剧场空间感知理论。本论文以铃木忠志戏剧中感知力为研究对象,对铃木忠志的戏剧活动进行分阶段研究,在日本社会思潮的时代背景下对其戏剧活动轨迹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其理论演变的社会原因及个人原因。对感知力的概念进行梳理,就感知力与戏剧表演的关系进行论述,并将感知力分为感知主体(即感官感知)与感知客体(即空间感知)。且由此概念为基础,通过对铃木忠志感知力理论的研究,从两方面入手揭示其戏剧表演中的“身体观”与“空间观”。就“感官感知”而言,主要是指身体感官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铃木忠志的感官感知主要体现在他将“动物性能源”理论运用到戏剧中,通过剧场的脉络恢复完整的人类身体感知,并结合日本的传统戏剧,创造出一套针对演员身体的训练法,称为“铃木方法”,训练法主要以脚部动作为主,注重下半身的力量,在每一个与地面接触的动作中都唤起身体的感知,因此也被称为“足的文法”。就“空间感知”而言,主要是指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戏剧表演必须发生在特定的物理空间当中,因此演员的空间感知体现在身体与剧场空间关系中。铃木忠志在“动物性能源”理论的指导下,对于剧场空间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剧场应该是一个纯粹表现演员身体的地方,一切不属于剧场的“非动物性能源”都应当尽可能少的出现,他的“利贺山房”也体现出这个特点。另外铃木忠志对演员的心理空间感知也有着独到的见解,集中体现在他对表演中的“前表现性”以及“虚构的身体”这一概念的运用。本文选取铃木忠志3个经典的戏剧作品进行个案分析,分别为由莎士比亚的悲剧改编而成的《李尔王》,由古希腊戏剧家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改编而成的《特洛伊女人》,由法国剧作家爱德蒙·罗斯丹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成的《大鼻子情圣》。同样都是西方的剧本,铃木忠志并不是将原著原封不动的搬上舞台,而是通过“拼贴”“加框”等手法进行剧本改编后,要求演员用“日本的身体”表现出来。本文对每一个戏剧作品创作轨迹的梳理以及剧本改编的对比进行研究,分析铃木忠志在戏剧作品创作中感知力的综合运用方法。最后对铃木忠志戏剧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其戏剧理论受到传统戏剧和西方哲学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日本古典戏剧的继承以及对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主导的日本新剧的补充和疏离。另外,从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对铃木忠志戏剧的影响入手,寻找其理论形成的哲学依据,旨在更全面的总结铃木忠志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本论文将戏剧表演中感知力理论作为切入点论述与探讨铃木忠志的戏剧理论,填补了铃木忠志戏剧在国内研究的不足,推进了对于当代先锋、实验性戏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探索。铃木忠志将东西方文化杂糅应用到现代戏剧当中,对我国的戏剧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提供借鉴依据。另外,对国内高校表演实践教学也有所启发,试图进一步补充国内实践教学中身体训练的不足。
其他文献
本文考察唐五代藩镇体制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唐五代既是藩镇体制成立的时代,又是地方社会新旧精英人群更替的时代。唐五代藩镇体制与地方社会变迁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藩镇将如何因应地方社会的新动态,运用何种方式塑造和整合地方社会人群,将他们特别是其中的新兴阶层逐步纳入藩镇体制,进而实现社会控制;藩镇又如何将因应地方各种新变化而形成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和经济、行政职能逐步体制化,从而能够为当地的政治安
学位
村落是民众安身立命之所,是一个“熟人社会”,是民众彼此相联,建立情感的场所。村落中存在着主导型的公共空间,整合着其他公共空间中人们的交往形态和沟通方式。“宗族性村落”就是典型的以宗祠为主导公共空间的村落管理整合方式。江西有着较多的宗族性村落,宗祠文化浓厚,祠堂遍布各地,素有“家家有庙,村村有祠”之说。江西宗族文化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先秦至宋代是起源与发展阶段、元明清时期是繁荣与定型阶段、民国到现代
学位
科林·里德师从英国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开拓者基思·卡明斯,被誉为窑铸玻璃领域的先驱。他的玻璃艺术创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此后数十年的创作实践中,科林致力于不断探索光影、色彩、自然肌理与几何形态的运用,通过极富创见的材料选择以及充满巧思的实验,在不同作品中呈现出他对于玻璃特性与塑造技法的突破与创新。他重视材料间的碰撞与工艺的推陈出新,不同时期的作品以多种表现形式重新发掘、定义与阐释玻璃的特性,由此塑
学位
明代版画《花营锦阵》是一套基于五色线条套印技术的春画,共计二十四幅,作者不明,具体创作时间不明。最早研究这套版画的著作是《秘戏图考》,作者高罗佩将此套版画的单色板翻印为此书的一部分,因原版《花营锦阵》不可得见,故本文的研究对象定为高罗佩重制版《花营锦阵》。面对这套特殊的版画,本文核心问题是,《花营锦阵》促使高罗佩构建了怎样一套中国古代“性”的历史框架,而高罗佩所建立的认识又如何“重制”了《花营锦阵
学位
道家工夫论作为先秦道家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是关于如何养成道家理想人格和达致超越境界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智慧,其旨在通过德性修养和身心修炼的方式体证和觉悟“道”的真理,是以沟通天人之际为终极理想的“天人之学”。道家工夫论涉及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和美学等各个层面,也是中国哲学区别于以知识论为主流的西方哲学的特色学说,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诉诸于身心转化和直觉体悟的学问。本文主要就
学位
随着国家关于遗址公园开发和保护政策的提出,遗址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阐释与展示极大地扩展了公众对文化的感知,但目前文化展示方式雷同,且出于保护遗址的目的,多以朴素的原貌展示和文物保护型展示。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较好地呈现遗址的真实性,但由于其观赏性较弱,文化表达和传播方式单一,导致游客的游览体验不佳,也不利于优秀文化信息的展示与传播。本文通过游戏化相关理论结合体验设计方法,构建以游
学位
目的:探讨异丹叶大黄素(ISO)对肺腺癌A549细胞miR-654-3p表达及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0、5、10、20μmol/L)ISO培养A549细胞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654-3p表达水平,Western blo
期刊
本文旨在考察哈佛学者罗樾对中国艺术史的贡献、成果和影响。他的研究不仅丰富我们对中国艺术史的认识,而且在中国青铜、玉器和绘画领域也贡献了新的理论思想。罗樾教授是中国青铜器和玉器领域的权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专家,他在相关领域发表了诸多文章,并出版了八部专著。罗樾在艺术史和汉学方面的研究始于1931年他进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的头几年。他在那里学习古典希腊艺术以及欧洲建筑和雕塑,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路德维
学位
受自然界如细菌、精子等游动微生物启发,人们设计并构筑了多种能够在不同介质中进行自推进运动的胶体马达。胶体马达有望在生物体中自主运动到正常药物难以到达的组织部位,完成主动靶向药物运输。细胞膜是制约胶体马达进入细胞内部、主动靶向输送的主要屏障之一,阻碍了胶体马达向细胞内进行药物递送的途径,导致胶体马达在药物运输效率和治疗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并未得到体现。因此,如何赋予胶体马达足够的推进力完成细胞膜穿孔是一
学位
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以规范性问题为棱镜,对拉康化马克思主义思潮作一探讨。拉康化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齐泽克将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分析和考察了规范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新形式,既揭示了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中规范性的幻象维度,又考察了资本主义框架中象征秩序的无意识运作机制与规范化的关系,还通过发展拉康精神分析的实在界因素而揭示出普遍性规范的断裂之处。这一理论路径包含了对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