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民族关系不仅需要积极构建,还要自觉地借鉴历史上的经验和资源。话说藏彝走廊茶马古道上,有着一座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康定城。它的规模虽然不大也不算“现代化”,却是中原与藏区各个民族从事茶马互市和其他贸易的重要中介地。当地跨民族贸易主要通过一种“锅庄”机制来实现。多数人认为锅庄是汉语名词。这是因为汉语把西南山地民族家里的那种开放式火塘就称“锅庄”。汉语锅庄的另一个所指,就是西南羌藏地区流行的一种集体圆舞,又称锅庄舞。但本文却要讲到“锅庄”一词有两点不同:首先,它不汉语固有词汇而是藏语“锅卓”一词的音译。其次,“锅庄”在康定还可以指一种很特殊的贸易机制。它的特点是:交易双方在交易中并不直接见面,而是把货物运到一种集旅店、货栈和消闲服务于一体的锅庄店铺,委托给锅庄主人去作中介服务,最后使各方各得其所。资料显示康定这种锅庄贸易盛行于清朝而衰落于民国时期。它的主要功能是辅助藏、羌、汉、回等不同民族客商完成边贸。在锅庄存在的几百年里,康定的一座座四合院式店铺里,上演过一幕幕让汉地、藏区和锅庄主人开怀三笑的故事。这些故事演绎着康定锅庄、茶马古道、藏彝走廊乃至中国西部各民族和谐关系的历史。中国因此就有了“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地罩在,康定溜溜的城”那首康定情歌。本文揭示锅庄作为汉藏交界地带的一种商贸形式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和民族关系角色。它的一端是西边来的藏地客商,一端是东边来的汉地客商,中间就是作为中间人(Agency or Broker)的锅庄主人。在他们旁边,还聚集着背脚、缝茶工、皮匠和女主人。这些行动者的背后,还有汉藏两地各种实体实力机构的支撑。他们共同组成了一套锅庄经济结构,有效地把前现代中国的东部与西部,藏区与汉区编织成一个温馨的贸易网络。本文从茶马古道入手,梳理出川西汉藏交界处的藏彝走廊,以这个特殊的文化地域为背景,通过锅庄贸易讲述茶马互市的历史脉络和人文经验及意义,特别是锅庄舞台上各样角色相互配合取长补短表演出来的精彩剧目,最后揭示和闸释各方参与者的精神和意义世界,还有他们表达出的主体能动性和跨文化交流过程。为了充分理解锅庄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意义,笔者重点分析锅庄与各方组织结构的连接和重组的功能。本文还呈现了锅庄机制兴衰的社会历史背景:近现代中国在列强进逼面前,为了救亡图存,先后引进现代工商机制和国家计划经济,最后通过激烈的社会改造,瓦解了锅庄赖以存在的民族社会组织基础,进而导致锅庄机制的解体和衰落。但历史同样表明,现代化虽然能提高生产和交易的功效,从而使国家在经济上强大。但它却不能改变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本结构,也不能丰富各民族的生活意义,更不能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中国人因此还要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主动地向历史上形成的文化多样性寻求社会创新机制。笔者认为,康定的锅庄贸易能使交易各方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同时还能体现人心人性的深层需求,并且具有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效果,因而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机制。本文希望通过研究锅庄贸易,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关系构建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方式变革提供一些创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