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德国的职业教育有口皆碑,我国在向其不断学习和消化对职业教育的理解的同时对其培养目标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忽视职业能力中情感意识成分,将职业能力简单地理解为职业技能,导致了现当今社会职业素养的缺失。论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通过和德国职业教育的地域比较,分析我国职校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从国内外文献搜集职业教育、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史、职业教育、道德教育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整合这些文献资料分析如何培养职业素养。首先,论文从职业能力局限性的探讨开始,论证其成为制约职校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并且反映了当今社会职校生就业的残酷境遇。接着有针对性地提出职业素养作为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论据:职业素养是职校生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职业能力的提升与深化、是时代赋予职校的使命。其次,探讨了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形成机制:教化机制是前提,素养内化是关键;社会用人制度是保障;在多元情境中践行,为职业素养的有效培养打好基础。最后,论文落脚于职业素养超越于职业能力的价值体现。通过素养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达到有效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从而是我国职校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得到应有的提升,实现价值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