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变革和女权运动的兴起使人们开始关注语言与性别的关系问题,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观点和理论,但同时这些研究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留下了空间。 首先,以往研究所提出的有关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种:缺陷理论,差别理论,支配理论,民族身份理论,以及礼貌理论等。这些理论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却不能有效而全面的对两者的关系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以适应这一要求。作者所提出的内外因结合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内部因素(社会化,性别模式,社会结构),外部因素(生理,心理,认知),以及结合性因素。这一理论体系从内外两个方面地对语言与性别的关系这一复杂而多变的话题做出了比较合理全面的解释,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强调任一单方面的说法都是不可取的。 其次,在一般性别差异与语言使用的研究中,语言交流的理解层面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基于此点进行了有关男女在语言理解上的差异的问卷调查研究,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包括:1.男女两性通常可以“听”到不同的表达方式;2.女性对于不同的表达方式比男性更加敏感:3.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是与性别有关的;4.其它包括社会阶层在内的因素对人们的语言理解的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另外本文也对新的交流途径——网络交流中语言与性别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网络交流(网络聊天)语料的分析,作者验证了Herring(1994)的有关假设,即使在网络这样一个似乎没有阶层、性别差异的地方,男女两性还是表现出了不同的语言使用方式:男性倾向于使用直接的、攻击性较强的语言表达方式;而女性则更喜欢使用比较间接、支持性的话语。这种现象说明交流方式的改变并不能改变人们固有的性别模式,包括其语言的使用。 最后,在性别歧视与语言使用部分,作者首先澄清了性别歧视这一概念,认为性别歧视其实是一个多层次。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然后,作者对具体的语料进行了分析,并将分析层次化,从词语到短语再到语篇,并在不同层次的分析中都提出了比较新的角度,如词语分析中的词源学研究缺陷问题,短语分析中的假设与推论、隐喻剖析,语篇中的及物性选择与焦点化研究等等。通过这些分析,作者指出,即使一些表面看来并不含有任何歧视意味的语言其本质都是具有性别歧视性的,主要的问题在于一些语言表达方式已经变得程式化,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从而不易察觉和反驳。 在篇末,作者认为,由于语言与性别处于互动的状态当中,语言与性别的关系问题还将继续下去,比如现在语言学界就比较关注中性化语言的发展和使用的问题,因此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将进行下去并向纵深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