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妇谭》中索非亚的身份困惑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ly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诺德·贝内特(1867-1931)是英国爱德华时期著名的小说家,《老妇谭》是其代表作。1908年《老妇谭》出版后,贝内特就声称“我再也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了”,事实也确实如此,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评论家广泛的关注,给作者带来极大的声誉。可至今评论家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写作技巧以及结构的分析等方面,而对其中所体现的女性身份问题则少有论及。身份的建立是人类存在的重要环节,每个个体都迫切需要确立自己的身份,以便获得并维持心理上的安全感。女性身份以及女性意识问题一直是女性研究领域的重要选题。20世纪早期,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地位的提高使得她们不甘忍受传统的性别角色,女性对自我身份的寻求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索非亚是《老妇谭》这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她终其一生都在父权社会中追求一种“完整的”自我身份,但社会和现实又决定她的这种追求具有乌托邦性质。在文学作品中,人的身份问题得到了最具启发性的揭示;同时运用身份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又可以使其中的意义得到更为深刻地挖掘。把身份理论和文学作品相结合,在爱德华时代女权运动的背景下,从身份的角度切入《老妇谭》的研究,可以使这部作品得到更为深刻和透彻的理解。本文以索非亚的身份追求过程为主线,结合爱德华时代的社会背景及贝内特个人的文化心理结构,重新细读这部男性作家的作品,进一步审视潜藏于文本中作者对女性的矛盾文化心态,力图从更深层次揭示爱德华时代妇女面临身份困惑的根本原因,并对时代道德现状和社会偏见进行比较深刻的阐释。文章继导论部分介绍了论文写作的理论背景和课题价值后,在第一章首先分析了少女索非亚所面临的身份问题,并展现了她对自我身份的期盼;接着在第二章分析了索非亚的身份追寻过程。然后在第三章分析了导致索非亚身份迷失的内外因素。爱德华时期沉重的传统力量和索非亚的自我抑制共同导致了她最终的身份迷失;贝内特改写又认同了父权文化对女性的角色规范,最终没让索非亚形成独立完整的女性身份,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作家本人在创作时的身份焦虑。最后在结论部分文章试图表明: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很难抗拒强大的社会势力,也很难改变既定的人生悲剧,只有取得和男性真正意义上的身份平等,女性才能到达安宁的精神家园,不再困惑。
其他文献
传统译论将翻译看作是一种语际间的转换,强调以原作为中心,力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往往会考虑语言、社会文化和读者反映等因素而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地
作为语际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一种工具,翻译的作用至关重要。随着人们对翻译认识的不断加深,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层出不穷。长期以来,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无法摆脱“忠实”或“等值
谭恩美的《喜福会》是华裔美国文学中最富盛名的小说之一。小说描写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撞。本
<正>九月的温州,满眼翠绿,满城飘香。9月22日,由中国报业协会、中国报业杂志社主办,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报业新闻社会活动融合发展论坛暨全国
元认知就是个人在对自身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其认知过程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即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的概念虽然始于心理学界,但是很快引起了教育及语言学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