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Joy Luck Club: Id versus Superego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_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恩美的《喜福会》是华裔美国文学中最富盛名的小说之一。小说描写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撞。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解释她们所代表的文化,分析她们冲突与谅解的原因。  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中国的封建社会尤为漫长。在此期间,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为了集体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繁荣,个体欲望往往被忽略;再加上几千年来奉行儒家思想,追求“仁”、“礼”、“五伦”和“君子”这些严格的道德规范,所以中国人自觉地用礼数道义来规范自己的生活。用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论解释,就是压抑本我欲望,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所以本文作者认为,中国文化崇尚道德规范的特点体现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超我。故事中的母亲在成年后才移民,所以超我的原则在她们心里根深蒂固。  美国人的价值观与中国人相反,他们信奉自由主义,认为个人利益应凌驾于家庭、集体、国家的利益之上。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超我,美国文化就可被比作本我,因为相对来说,它维护个体的本能欲望。故事中的女儿们在美国出生长大,所以她们的思想行为方式体现着本我精神。  母亲们用孝道等礼数约束自己,也用它们要求女儿。而对女儿而言,中国文化只存在于母亲讲的老故事中,母亲越用超我的道德规范约束她们,她们就越要用本我的精神挣脱出来。这样超我和本我间的矛盾就导致了母女间的误会与冲突。  矛盾在小说的最后化解。论文作者认为,除了亲情的力量之外,还因为双方的共同点引起了共鸣。在女儿身上,虽然本我占主导,但母亲讲的关于中国的故事,还是在她们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而母亲当初之所以移民美国,是因为不满意她们在旧中国所受的压迫,这种挣脱枷锁的力量就是她们身上的本我。女儿身上的些许超我,和母亲身上的一点本我为双方和解创造了条件。
其他文献
本论文采用叙述探究的方法,研究五名赴台参加暑期项目的大陆学生在台的跨文化经历。作者探究了该五名大陆学生作为旅居者是如何运用跨文化移情能力应对所经历的文化休克。作为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致力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在她的多数作品中,女主人公都受到了某些伤害,但她们都不是被动的受害者,相反,她们是积极的反抗者。《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大花园中绚丽夺目的奇葩。把唐诗译成英文,使其为英语世界的读者所欣赏,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翻译界的追求。自十八世纪英国汉学家、诗
修辞,又被称作“文辞”或者“修饰文辞”,这里的“修”指的是修饰,原本“辞”指的是辩论的言辞,后来被引申为所有的言词。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自从语
约翰·福尔斯是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一位重量级作家。他的作品一直备受文学批评界的关注和广大读者的喜爱。除了创作小说与短篇故事之外,福尔斯还是一名诗人、知名翻译家和多产
传统译论将翻译看作是一种语际间的转换,强调以原作为中心,力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往往会考虑语言、社会文化和读者反映等因素而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地
作为语际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一种工具,翻译的作用至关重要。随着人们对翻译认识的不断加深,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层出不穷。长期以来,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无法摆脱“忠实”或“等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