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对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回顾分析,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强化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2、通过对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强化椎再骨折患者的的回顾分析,探讨保守治疗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强化椎再骨折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1、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采用PVP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24例(381椎体),其中12例(14椎体)患者再次出现腰背疼痛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骨水泥强化椎再骨折。根据骨水泥强化椎是否发生骨折分为两组,未发生骨水泥强化椎再骨折为正常组,发生骨水泥强化椎再骨折为骨折组。统计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椎骨密度、骨折椎体节段、骨水泥剂量、椎体内骨水泥的分布、骨水泥强化椎再骨折发生时间、骨水泥强化椎高度恢复百分比、骨水泥强化椎后突畸形矫正角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12例(14椎体)患者发生骨水泥强化椎再骨折,其中7例(9椎体)接受保守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止痛及抗骨质疏松药物干预,支具保护及功能锻炼等。于治疗后7 d、1、3、12个月进行随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1、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324例(381椎),术后随访时间11-32(22.3±9.8)个月;其中12例(14椎)患者出现骨水泥强化椎再骨折,占比例3.7%。正常组患者平均年龄(71.5±7.6)岁,平均BMI(21.3±3.3);骨折组患者平均年龄(70.8±6.4)岁,平均BMI(21.7±3.0),再发骨折时间2-20(8.4±6.6)周。年龄、性别、BMI及椎体骨折节段在正常组和骨折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腰椎骨密度(-3.0±0.5),骨折组腰椎骨密度(-3.6±0.5),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椎体内骨水泥的分布与骨折组椎体内骨水泥的分布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平均骨水泥强化椎高度恢复百分比(15.1±7.4),骨折组平均骨水泥强化椎高度恢复百分比(22.1±6.9),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平均骨水泥强化椎后突畸形矫正角度(6.6°±3.3°),骨折组平均骨水泥强化椎后突畸形矫正角度(8.8°±2.7°),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所有保守治疗的骨水泥强化椎再骨折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29(21.3±11.2)个月。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及ODI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1个月、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由治疗前平均(8.3±0.8)分降至1个月平均(3.1±1.2)分及3个月平均(0.8±0.7)分,ODI值由治疗前平均(88.3%±3.2%)降至1个月(56.3%±7.7%)及3个月平均(5.9%±2.8%)。随访期间未发现褥疮、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1、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强化椎再骨折发生率低;骨密度过低、骨水泥剂量不足、骨水泥分布不均匀、椎体高度重建过大、椎体后突畸形角度矫正过大均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强化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2、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强化椎再骨折是导致PVP术后再发腰背部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保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及改善功能,中期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