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煤田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了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沉积学、地层旋回与煤层发育之间的关系。通过沉积环境分析在研究区平湖组地层中识别出三角洲、障壁-泻湖2种沉积相类型,并讨论了各微相的沉积特征;通过对取芯煤层进行显微组分测定及成煤环境分析,研究认为取芯煤层多为灰黑色—黑色半亮—半暗淡型煤,有机显微组分中以镜质组为主,含有少量壳质组成分。三角洲含煤序列是本区的主要含煤序列,煤层形成于潮湿的下三角洲平原或三角洲前缘低位沼泽,并受到脉动式的海侵影响,表现为煤层硫分含量高且形成煤层的层数多、厚度薄。依据取芯、测井、地震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运用小波分析划分平湖组含煤旋回,将平北地区平湖组划分为3个长周期旋回、12个中周期旋回及48个短周期旋回,并建立了研究区中周期旋回内的含煤旋回对比格架。以中周期旋回为单位,结合区域的构造演化,探讨了平湖组古地理演化并建立了沉积相模式。基于对研究区平湖组地层进行含煤旋回划分,运用数学统计方法,确定旋回IIB与IIC为平北地区平湖组煤系发育的优势旋回周期,在此基础上,对旋回IIB及IIC内的短周期旋回进行了沉积演化及聚煤作用研究。研究认为(以旋回IIC为例),旋回IIC三角洲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建设(IIC1)—废弃(IIC2)—晚期建设(IIC3)阶段。煤层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泥炭沼泽微相,并且在三角洲进积向退积转换时期(三角洲朵体的废弃阶段)最有利于煤层聚集。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煤系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古构造及古地理,并与海平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其中,平湖组沉积期发育的同沉积断裂及其形成的坡折带(同沉积构造坡折带)是造成煤层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平湖组三段及一段沉积期同沉积断裂活动性较强,三角洲砂体展布范围广,成煤泥炭沼泽不稳定,形成的煤层分布范围及煤厚相对较小,平湖组二段沉积期构造活动性弱,成煤泥炭沼泽相对稳定,煤层发育范围广且厚度较大。同时,在平湖组断陷活动期,帚状、缓坡平行状和陡坡断阶状三种同沉积构造坡折带类型中,缓坡平行状同沉积构造坡折带最有利于煤层的大面积发育,此外,相对海平面的变化也决定着沉积环境在空间及平面上的展布,控制煤系烃源岩的发育位置及其保存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