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现代食品经济体系日益复杂化、国际化及多元化,食品在整个生产和流通链条中被污染的可能性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对于食品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也日益显现。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世界范围内的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为应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行动起来并采取有效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政府也开始了自己的安全食品生产和认证历程,试图逐步建立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并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然而在中国发展安全食品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它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有助于促进食品行业本身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正是由于上述意义的存在,安全食品的生产与认证在我国才显现出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尽管如此,我国的安全食品生产与认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时,安全食品所占国际市场份额偏小,安全食品的发展和推动需要政府继续加大力度。然而政府在上述过程中的努力效果不仅需要生产者的配合,食品消费者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她)们是整个食品链条的最终目标指向和食品市场价值实现的最终推动者。消费者在安全食品问题上所体现的态度与消费倾向会对政府和食品企业的行为选择产生深刻影响,而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实践也决定着政府和企业种种努力所产生的效用程度。因此,从消费者视角深入研究其对安全食品的消费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对安全食品消费的研究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最初对购买行为的探究到目前对购买倾向的关注。从最初对购买意愿或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缺乏明确理论框架的分析到目前利用行为倾向理论(特别是计划行为理论)对购买倾向前因的深入探讨,无不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如此,在购买倾向解释模型的发展、购买倾向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的跨文化验证等方面,安全食品购买倾向的研究都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因此,对中国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倾向进行深入研究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基于上述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论文按照“提出问题→建立模型→收集数据→假设检验→解释结果”的实证研究思路,以心理学行为倾向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消费者的实际特点,对其安全食品购买倾向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发现和总结出安全食品购买倾向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并且提出了促进中国消费者对安全食品消费的具体策略建议。具体而言,论文首先对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历史沿革、安全食品消费和安全食品购买倾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细致的回顾与评析。在此基础之上,论文的主体被分成探索性研究和证实性研究两个阶段。探索性研究主要是为了构建中国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倾向的解释模型。由于解释模型的框架在研究评述中已经基本确立,这一阶段的重点是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确定影响中国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倾向的因素。作为购买倾向解释模型研究的延伸和证实性研究的基础,本阶段还对解释模型中12个变量的具体测量项目或内容做了研究。对其中的11个潜变量,论文利用T检验法和相关系数法进行了题项筛选,共删除掉相关变量的8个题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多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在后续研究中使用。证实性研究的主要工作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基于中国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倾向解释模型,以购买倾向为因变量构建了5个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态度、规范(主观规范、道德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信念(安全食品对健康、野生动植物和环境的利益及安全食品对生产者的风险)、信息(主观知识、客观知识、食品标签的使用程度、安全食品的购买频率、对安全食品公共机构的信任程度)和社会经济变量(教育程度、年收入)与人口统计变量(居住地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因素进行了验证。其次是利用结构等式模型方法对中国消费者安全食品购买倾向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验证。验证是在安全食品购买倾向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下进行的,它实际上是基于购买倾向影响因素验证的结果,对探索性研究中提出的安全食品购买倾向解释模型的简化和完善。最后,根据研究发现的购买倾向的显著影响因素(包括作为控制变量的人口统计与社会经济变量)和各变量对购买倾向的整体效应值以及购买倾向的形成机制,同时结合作者在福州市的访谈和厦门市的调查获得的认识。论文提出了6条具体的促进中国消费者安全食品消费的策略建议。并且对整个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等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