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协议是政府探索提供市政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方式,与之相关的问题研究已经引起了我国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在该种行政协议的实践中,特许权人、特许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因为特许经营项目而引发纠纷的案件大量存在,大部分的纠纷是由于行政优益权的行使产生的。由于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承担着行政主体行政管理的职能,基于保障公共服务连续性、维护行政秩序的目的,为切实维护公共利益,有必要赋予行政主体在市政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协议是政府探索提供市政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方式,与之相关的问题研究已经引起了我国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在该种行政协议的实践中,特许权人、特许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因为特许经营项目而引发纠纷的案件大量存在,大部分的纠纷是由于行政优益权的行使产生的。由于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承担着行政主体行政管理的职能,基于保障公共服务连续性、维护行政秩序的目的,为切实维护公共利益,有必要赋予行政主体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协议领域一定的“行政优益权”,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行政合同理论、实践中未区分行政处理与行政协议的区别,我国相关的法律规范对行政优益权的规定未成体系化,对其性质、启动条件、行使范围的规定存在不明确的问题,导致该制度在实践运用中困难重重;其次在行政优益权的行使程序上也未对行政主体建立督促与制约机制,地方的程序性立法存在冲突,不利于制约该权力的行使;最后在司法审查中,行政优益权的司法审查依据未明确,导致司法审查活动混乱,未建立财务平衡原则,不利于特许经营者的利益保护。为了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对该权力进行法律控制,本文认为我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协议应明确以法国行政合同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完善行政实体法,明确行政优益权的行使以公共利益为原则、以法律或行政法律规范为依据,并明确行政协议所享有的行政优益权;在程序上明确对行政主体的监督,行政优益权的行使要经过协商、说明理由以及社会公示程序;在司法审查上,要明确以行政法律规范为审查依据、落实补救措施等方面完善司法审查规制。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犯罪的表现形式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科技进步使得淫秽物品的传播场所从实体空间发展到虚拟网络上,这一方面造成网络空间环境的恶化,招致很多网络用户的严重反感,另一方面也使得很多人无意间成为受害者,更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不得不承认,淫秽色情信息的大量传播,有引发一些恶性犯罪事件的可能性,这对社会良好风气和国民生活安全及人身健康等都具有很大的
虚假诉讼罪所保护的法益应以人民法院正常的司法秩序为主;虚假诉讼罪客观要件认定中所规制的行为核心是完全虚假的诉权基础,罪状中的捏造事实方式包括积极的捏造和消极的隐瞒,捏造的事实应属于法律事实且系无中生有型的法律事实;“提起”时间点应确定为人民法院立案时;罪状中“民事诉讼”的范围应包括一审程序、申请执行程序、申请审判监督程序和提起非诉程序;“妨碍司法秩序”与“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系内在统一关系,认定
在传统合同法的理论与实务中,合同解除权只能由守约方享有。但2006年最高法院公布的一项判例打破了传统观念,法院支持了违约方解除合同。此后,关于违约方是否享有合同解除权的问题在学界引起广泛讨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缔约双方订立合同之后,对于合同履行的主观条件以及客观条件是不断进行变动的,在合同中如果没有违约的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行使解除权,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将会造成违约方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生效实施,其中“侵权责任编”第1234条正式确立了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最人民法之修改了2015年发布的两关于生态环境案件审判的司法解,将“恢复原状”的表统一修改为“生态环境修复”。一改变意味着法律规范将“恢复原状”和“生态环境修复”两个责任作出了划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之前在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用时容易将两种概念混用的局。虽然我国以往的立法和司法解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生态环境修复
<正>湿地最富有生物的多样性,仅中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共1380多种。湿地植物从生长环境看,可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从植物生活类型看,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漂浮型等;从植物种类看,有的是细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乔木。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中国已记录的湿地动物约有1500种(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鱼类约104
“智慧”渗透至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算法已经是影响世界运行的基础性技术。在大力提倡“智慧司法”建设背景下,我国各地域、层级的法院立足于时代的前沿,通过积极的“智慧司法”的建设,顺应时代的趋势,实现高效、便捷、阳光司法,具体表现为司法算法的广泛应用。然,“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以大数据为“燃料”的算法也带来了新的治理风险与挑战。司法算法的训练数据集、自我迭代进化、模型构建嵌入设计者的价值观、逐渐商业
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多,遗产管理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我国专门新增遗产管理人制度回应现实的需要,在以往基础上为民事主体提供权利救济的新途径。《民法典》初步规定该制度的主要内容,这意味着其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并在我国正式确立。该制度有利于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有利于合理处理无人承受遗产纠纷。然而,因为该制度首次在继承编中出现,有关于其各项内容的法律规定较为简略,在实务中适用可能会出现许多问题。我国在
我国民法典中的参照适用条款作为引致条款的一种对于我国民法典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参考意义,本文通过学理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民法典中的参照适用条款进行整体评价,最后归纳总结出参照适用条款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从立法技术角度对我国民法典中的参照适用条款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学界普遍认为参照适用条款就是准用条款,但笔者认为参照适用条款与准用条款存在差异,从法律价值和体系的角度分析参照适用
民法典中确立了优先承租权制度,承租人的优先承租权性质由约定权利变为法定权利。然而,在现阶段的法律框架下,优先承租权的规定过于原则性,可操作性不强,从而造成了优先承租权制度的虚无性,承租人无法在现行的优先承租权制度下获得保障。最显而易见的缺陷是,承租人难以主张优先承租权进行再次缔约,“同等条件”的裁量标准难以定度及遭到侵权的救济手段有限等。因而赋予商事承租人优先承租权应当明确优先承租权的成立条件,首
送达构成以文书作出的行政处理的成立要件,也构成行政救济权的期限起算基点,故行政处理未送达的认定及其法律救济成为行政处理至关重要的内容。本文分析了各种送达方式下未送达的认定,围绕“行政处理经送达而成立”这一理论焦点,对行政处理未送达的法律救济实务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有如下问题:第一,对于行政处理未送达之情形,行政复议权的期间起算始于经送达途径知悉之日,而行政诉讼权的期间起算则以实际知悉之日为基点,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