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中医血生成与营卫运行的密切联系,探讨营卫运行与造血干细胞活化调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分为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两部分,前者检测不同的营卫运行模式和调节营卫运行的药物干预下,体内的造血调控相关因子OX、PGE2、NE、MT的变化,后者从临床上选择典型的造血干细胞衰竭性疾病,观察营卫运行以及营卫运行药物干预后的临床表现的不同。研究一:将健康小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予艾司唑仑混悬液干预其营卫运行模式,对照组营卫运行模式保持正常,采集其外周血及骨髓液检测OX及PGE2含量并分析其差异。研究二:(1)将健康小鼠随机分为4组,子、午方组分别予以子、午方药,子、午方对照组均予以生理盐水,单次给药后采集外周血及骨髓液检测NE、MT含量并分析其差异。(2)将健康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向午方、正向子方分别于对应时间予午、子方药物,反向午方、反向子方予午、子方药物时间倒置,对照组1和2分别于对应时间予生理盐水,连续12天后检测NE及MT含量并分析其差异。(3)将健康小鼠随机分为2组,子午方药联合组于子午方药对应时间予子午方药,联合对照组于对应时间予生理盐水,连续6天后检测NE及MT含量并分析其差异。研究三:将一昼夜分为四个时间段,分时段观察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干燥、乏力、烦躁、身热四个临床症状在不同时间段的症状积分,分析症状与时间的相关性。研究四:收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观察子午方药与非子午方药治疗前后,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并进行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研究一外周血中OX及PGE2,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骨髓液中未见差异。研究二(1)外周血午方组NE水平明显低于午方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骨髓液午方组MT水平明显高于午方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正向及反向午方组和子方组与其对照组相比,NE水平较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正向午方组MT水平明显较高,正向子方组MT水平较低,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正向及反向午方组和子方组NE情况:与第0天相比,第3、6、9天NE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第3天NE水平达到峰值,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正向及反向午方组和子方组MT情况:(1)正向午方组:与第0天相比,第3、6、9天MT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第6天MT水平达到峰值,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2)正向子方组:与第0天相比,第6天MT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3)反向午方组:与第0天相比,第9天MT水平明显降低,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第12天MT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4)反向子方组:MT水平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3)子午方药联合组外周血中MT水平明显高于联合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骨髓液中NE及MT水平明显高于联合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三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症状与时间积分情况:(1)干燥症状中:上午时间段积分高于其他三组,与晚上及夜间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乏力症状中,下午时间段积分高于其他三组,与晚上及夜间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烦躁症状中,晚上时间段积分高于其他三组,与其他时间段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4)身热症状中,夜间时间段积分高于其他三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四经过3个月的治疗,子午方药组18例治疗后,基本治愈1例(5.6%),缓解3例(37.5%),明显进步13例(72.2%),总有效率94.4%。非子午方药组16例治疗后,基本治愈1例(6.25%),缓解3例(18.75%),明显进步6例(37.5%),总有效率62.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与治疗前相比,子午方药组治疗后红细胞、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子午方药组治疗后红细胞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卫运行异常表现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症状变化不同,调节营卫运行的子午方药能够改善其造血功能,这一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造血干细胞活化相关因子OX、PGE2、NE、MT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