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瓢虫科(Coccinellidae)以捕食性昆虫为主,其中一些种类是华北冀中农区的重要天敌。本论文于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对冀中固安农区进行调查,从“季节-生境-害虫-天敌”角度研究了瓢虫种群动态及影响因素、对栖息地趋向等内容,结论如下:1.冀中农区瓢虫的优势种群为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次优势种群为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各生境优势种组成随季节更替而发生变化,作物耕种前及耕种早期异色瓢虫及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为优势种群,主要分布于林带,作物生长中后期龟纹瓢虫为优势种群,主要分布于作物生境,且龟纹瓢虫在发生面积、数量及发生时间等方面均占据绝对优势;2.在整个作物生长期,瓢虫对生境的选择具有趋向性,五月份龟纹瓢虫(P.japonica)及异色瓢虫(L.axyridis)对林带生境中的萌条林有明显趋向性(龟纹瓢虫P=0.01,α=0.05;异色瓢虫P=0.034,α=0.05),六月底至八月的作物生长期,两种瓢虫均趋向于玉米-杨树间作田(龟纹瓢虫P=0.047,α=0.05,异色瓢虫P=0.03,α=0.05),同期萌条林中两种瓢虫密度趋近于零,此现象表明随季节变化瓢虫种群在各生境斑块间的移动;3.龟纹瓢虫作为优势种群,其在不同时期的空间分布类型不同,龟纹瓢虫在作物生长中期的六、七月份呈现密度依赖型聚集分布(六月下半月、七月上半月分别为1g(v)=0.0256+1.4311g(m)(R=0.9525)、1g(v)=0.0246+1.0951g(m)(R=0.9956),1ga>0,b>1),其余时段呈随机及均匀分布;4.蚜虫是冀中农区主要作物小麦、大豆、玉米上的主要害虫,小麦田中异色瓢虫对蚜虫的追随效应比较显著(Sig=0.012,P=0.988),大豆田耕种初期异色瓢虫与龟纹瓢虫均显示出对蚜虫的空间追随现象(异色瓢虫Sig=0.008,P=0.671;龟纹瓢虫Sig=0.06,P=0.474),但大豆进入成熟期后这种效应明显降低,龟纹瓢虫对蚜虫追随效应在玉米-杨树间作田中较作物玉米田明显(间作田Sig=0.093,P=0.813;作物玉米田Sig=0.312,P=-0.376),且随着时间推移此效应也有所降低,试验结果表明瓢虫对蚜虫的这种空间跟随作用随作物生长和瓢虫种群的发展表现得越来越弱;5.气候因子对瓢虫种群密度变化具有一定影响,以龟纹瓢虫为例,三种气象因子(温度、降水、日照时长)中日照时长为主导因子(日照时长偏相关系数r(y,1)=0.936〉温度(0.865)〉降水(0.825));6.由于七星瓢虫只于耕种早期及收获后在试验地区有所分布,作物生长过程中数量级明显低于异色瓢虫与龟纹瓢虫,甚至在6、7月份的作物生长旺季几乎为零纪录,由此说明七星瓢虫在该地区是非全季节性的,其天敌效能存在一定局限性;7.林带在农区瓢虫种群的建立和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作物耕种前与生长早期,林带是瓢虫得以栖息的重要的、唯一的生境,是农田瓢虫的“种库”,作物收获后,作物田的环境不适于栖息和越冬,林带于此时期为种群重建提供外在条件;由于不同类型林带在不同时期所起作用不同,因此有效结合不同类型林带可以为营造瓢虫种群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