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电纺丝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各个研究领域,由于其得到的纤维具有比表面积大、高孔隙率及可以获得直径为纳米级的纤维等优点,被应用到组织工程领域,利用该方法制备的支架材料能够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纤维网络结构。本论文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不同比例的聚乳酸/明胶复合纤维膜,通过亲疏水性、SEM、TEM、XPS、降解实验和溶出实验等实验,发现当聚乳酸和明胶质量比为1:1和1:3时,复合纤维膜的接触角均为0°,而纯明胶的则为42°左右,质量比为3:1的复合纤维膜与纯聚乳酸纤维膜的接触角接近123°左右,这表明聚乳酸/明胶纺丝液在静电纺丝过程中,两种聚合物发生了相分离,且随着聚乳酸和明胶比例的不同,复合纤维中形成了不同的相分离结构。选择性溶出实验、降解实验和TEM观察结果都证实了聚乳酸/明胶复合纤维具有如下的相分离结构:当聚乳酸与明胶质量比为1:1时,两种聚合物在纤维中呈双连续结构;当聚乳酸或明胶在纤维中含量低于50%wt时,低含量组分将被包在高含量组分当中,纤维表面为高含量组分聚合物,低含量组分在纤维中呈现不连续分布。通过交联前后纤维膜形貌保持以及细胞培养结果发现,聚乳酸和明胶质量比为1:1的复合纤维,最适合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采用传统的和改进的5倍模拟体液(t-5SBF和i-5SBF),本论文还开展了纯聚乳酸、明胶和聚乳酸/明胶(质量比为1:1)纤维膜的生物矿化性能研究。两种5SBF的区别在于,t-5SBF溶液的pH值随着时间的变化慢慢升高,而i-5SBF溶液的pH值则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恒定的值上。对比聚合物纤维膜在两种5SBF中的矿化结果发现:在磷灰石形貌上,在i-5SBF中形成的是片状结构,更接近于天然骨组织中磷灰石形态;从矿化速度上来看,在t-5SBF中磷灰石的生成速度基本稳定,而在i-5SBF中,则是在前期时矿化速度比较慢,后期比较快;从磷灰石结晶产物组成的对比中发现,在t-5SBF中形成的矿化物以羟基磷灰石(HA)为主,但结晶不完善,i-5SBF中得到的矿化物,初期以透钙磷石(DCPD)为主,随着矿化时间延长,逐渐转变为HA,结晶比较完善。但在两种5SBF溶液中,聚乳酸/明胶复合纤维膜的矿化效果都优于两种单一组分的纤维膜。为配合本课题组引导组织再生膜项目的研究,本论文还利用平板、滚筒、网格接收器,静电纺丝制备得到四种不同拓扑结构的聚乳酸纳米纤维膜,并进行了相应表征。热牵伸后的平行纤维膜纤维直径最小,但具有最高的力学强度;网格膜棱间区域具有无纺毡的结构但是纤维堆积密度低于无纺膜,网格棱边纤维则具有一定的平行度。水接触角测试结果显示,热牵伸后纳米纤维膜较其他纤维膜要更亲水一些,可能原因是毛细现象造成的。而DSC测试结果表明,静电纺丝过程对聚乳酸的结晶度影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