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和氮素水平对小麦生长和土壤脲酶及产量的影响,寻求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小麦高产与氮肥最佳结合规律。本试验于2016-2017年,在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试验基地进行,以周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3个不同秸秆还田量和0-450kg/hm26个不同氮素水平间对小麦生长、生理、品质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脲酶的影响秸秆还田处理下的土壤脲酶活性高于不还田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其中在J1(?秸秆还田量)量时脲酶活性值高于J2(全部秸秆还田量)的脲酶活性值。增施氮肥处理的脲酶活性值高于不施氮肥脲酶活性值,脲酶活性随着施氮肥量的增多而先增加后降低,在氮素水平为N3(300kg/hm2)处理时,土壤脲酶活性值高于其它处理。冬前的土壤脲酶活性值较高,越冬期下降,从返青期开始上升到灌浆期达到最高点,直到成熟期时趋于平稳值。2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全氮的影响在不同秸秆还田量条件下,土壤全氮总体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小麦生育期进程而变化,呈先增高再下降趋势,抽穗期全氮达到最高水平;施氮量对土壤全氮的影响不明显,但小麦生育期的变化也呈先增高再下降趋势,抽穗期全氮达到最高水平。3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在秸秆还田量相同情况下,施氮能显著增加小麦叶面积指数,其中N2(225kg/hm2)、N3(300kg/hm2)处理叶面积指数增加较高,冬前达到30%以上,拔节期达到70%以上。秸秆还田可提高小麦旗叶SPAD和旗叶净光合速率(Pn),其中J1(?秸秆还田量)在花后8天、14天和20天显著高于高于J0(不还田处理),也高于J2(全量秸秆还田),施氮处理的旗叶SPAD和Pn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各氮肥处理中N3处理的旗叶SPAD和Pn在花后8天、14天、20天和26天最高,N5(450kg/hm2)处理的最低,表明过多的施氮不利于光合作用。无秸秆还田条件下,随着施氮量增加,各个灌浆时期籽粒灌浆速率逐渐增加;J1(?秸秆还田量)处理下,各个时期籽粒灌浆速率均以N3处理最高,其次是N2>N1>N4>N5>N0;J2(全量秸秆还田)处理下,各个时期籽粒灌浆速率均以N2处理最高,其次是N3>N1>N4>N5>N0;结果表明适量施氮(N2、N3)有利于提高籽粒灌浆速率。4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无秸秆还田条件下,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值增加;J1(?秸秆还田量)处理条件下,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值均以N3最高;J2(全量秸秆还田)处理条件下,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值均以N4最高。无秸秆还田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籽粒产量逐渐增加;J1(?秸秆还田量)条件下,N3(300kg/hm2)的产量水平达到9919.34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J2(全量秸秆还田)处理下,N2(225kg/h m2)处理的产量水平最高,为9149.39kg/hm2。表明秸秆还田施氮水平应在225kg/hm2-300kg/hm2,过多施氮不仅浪费资源,增加生产成本,而且产量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