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但也让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以往研究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具有更高的抑郁风险和更严重的抑郁症状。留守儿童抑郁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与父母长时间分离造成家庭系统的不完整,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了影响。长期的亲子分离给留守儿童带来了相当大的情感成本,最重要的是他们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但也让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以往研究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具有更高的抑郁风险和更严重的抑郁症状。留守儿童抑郁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与父母长时间分离造成家庭系统的不完整,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了影响。长期的亲子分离给留守儿童带来了相当大的情感成本,最重要的是他们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严重影响了亲子之间的凝聚力,损害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带来了亲子疏离现象。亲子疏离是指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疏远,这种疏远主要是由于父母在孩子日常生活中长时间缺席所造成的。以往研究表明,亲子疏离会使得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抑郁症状,并且这种影响还会使得个体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成年后拥有更低的生活质量等。然而,并不是所有遭受亲子疏离的留守儿童都会产生抑郁症状,这中间的机制值得关注。Young的图式理论指出,不利的童年经历是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重要来源之一,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的长期亲子分离被认为是个体生命早期最为严重的不良经历,这增加了留守儿童抑郁的风险。以往研究对留守儿童亲子疏离与抑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是很少有人探索二者之间可能起中介作用的因素,此外,以往关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干预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学生等成人群体,很少有针对未成年群体的干预研究。因此,本研究拟考察亲子疏离、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抑郁的关系,并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对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得分较高的留守初中生进行干预,以期可以缓解其抑郁情绪,降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激活水平,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对重庆市某中学172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和抑郁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在亲子疏离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开展以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24名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12名留守儿童进行了八次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12名学生不做任何干预处理。通过对干预前、干预后和追踪的数据分析探讨以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对修复留守儿童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缓解抑郁情绪的有效性。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留守儿童亲子疏离、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2)亲子疏离正向预测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抑郁,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正向预测抑郁,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在留守儿童亲子疏离与抑郁中起中介作用。(3)以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降低留守儿童早期适应不良图式,进而缓解其抑郁情绪。以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达到了较好的即时效果,且效果具有一定的维持作用。
其他文献
学龄前儿童的情绪调节是儿童外化问题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先前的研究分别验证了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对外化问题行为、情绪调节策略对外化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但尚未有研究探讨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调节策略的对外化问题行为的共同预测作用。并且,研究者们通过横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探讨了情绪调节能力或情绪调节策略对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但是少有研究发现日常情绪调节能力波动和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次对日常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应激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应激对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影响。应激是指有机体在受到真实或潜在威胁刺激时,内稳态受到威胁而表现出生理和行为上适应性反应的状态。根据应激刺激的持续时间,可以将其分为慢性应激和急性应激两种类型。其中,慢性应激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应激,它具有反复性、间歇性或持久性,构成了个体难以适应或解决的严重威胁。相
童年创伤被定义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造成伤害、潜在伤害或伤害威胁的任何行为或不作为,会改变与情绪有关的潜在神经生物结构和连接。童年创伤研究中的一个焦点是创伤个体的情绪过程。童年创伤个体在情绪反应和情绪调节上会发生一些改变。童年创伤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性,一种可能的机制是与依恋相关的过程。即童年创伤增加了不安全依恋的风险,与不安全依恋相关的自我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式可能会影响个体情绪相关信息的处理。但是该理
亲密关系一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但是伴侣相处间难免出现摩擦和冲突,从而滋生对伴侣的暴力行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空间给当代成年人建立、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提供了极大便利。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一种不依赖于现实接触的、可以随时发生的亲密关系暴力也日渐严重,即亲密关系网络暴力。国外研究发现,成人依恋是诱发此类危害性行为的重要基础性因素,但目前国内对亲密关系网络暴力的研究尚处于发展初期,并存在以
孤独的人格理论(characterological theories of loneliness)认为,某些人格特质会通过影响个体的社交意愿与社交行为而导致孤独感。该理论指出了可能引发孤独感的内在机制:已有研究表明神经质人格特质程度高的个体在社交情境中容易产生社交焦虑,而社交焦虑者通常兼具低社交意愿与社交回避行为,因此推断神经质可能通过社交焦虑而导致孤独感。本研究的目的是从横断与纵向双重视角来构建
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研究所关注的是人们在面临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冲突时如何判断和决策,现实和实验的证据表明人们并非以完全理性原则进行决策。由此产生的行为经济学认为是各种认知偏差阻碍了人们的完全理性行为,与此同时,进化博弈论从适应性的角度赋予了认知偏差积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将焦点放在诱饵效应引发的认知偏差对社会困境实验中合作行为的积极影响上,发现可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