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高度肯定了江右王门再传弟子万廷言、王时槐的学术地位,言二人能“推原阳明未尽之旨”。因著述失传等原因,万廷言的心学思想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研究。万廷言为罗洪先弟子,深受其“主静无欲”、“收摄保聚”之学熏陶浸润,得其精髓;又幸得浙中王门的王龙溪指点教诲,龙溪之先天正心之学对万廷言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万廷言是江右与浙中学术联络中的关键人物,更与阳明后学中备受争议、创止修一派之李材为多年学友,二人常相论学。本文在简要介绍万廷言之生平及著述、思想背景及学术交往的基础上,重点阐释其良知学思想。以万廷言的《大学私记》为叙述脉络,阐述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止至善等思想。他以致知消解格物,以知止释致知,以止意解诚意,更以“心得其位”、“无在无不在”解释至善之心体,通过“思无邪”、“俨若思”“艮其背”三过程达至止至善境界,虽不离阳明学宗旨,亦多有个人的创见与新意。修养工夫上,万廷言不离其师罗洪先主静归寂一路,在《学易斋约语》中提出循规矩、收放心,以“洗心藏密”、“研几惟精”为入手工夫,强调退藏、精专之功,颇有心易结合的特色,亦可见其涵润默观、反身默识的学术路径。万廷言是晚明为数不多的学问“正当精深”的学者,其心学思想能直透阳明学之旨要,而修养工夫则有很强的实践意味,这对浙中龙溪一派教人直接承当心体、易使人陷于狂妄恣肆甚至走向无视伦理之地步,泰州王心斋一派言“百姓日用即道”,空谈觉悟、不切实修之病根,都有补偏之用。万廷言深谙于《易》,能从《易》中体悟而得生生不穷之理,与儒家之致知、明明德、止至善相合为一。他重视致良知与止至善的结合,能将本体与工夫合一,体用不二,而其主静一路工夫,终能脱离守静枯槁、不应于物之弊,证得冲然太和、和适恬愉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