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对“审美极乐”的体验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solinkwe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著名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自身独特的创作观及美学思想,以其代表作《洛丽塔》为例,本文试图从创作主体(作者), 叙事主体(亨伯特), 及阅读主体(读者)三方的不同审美体验和方式来论证:《洛丽塔》真正永恒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正是这位艺术大师推崇并致力寻求的那种可称之为“审美极乐”的精神状态。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纳博科夫摒弃一切传统的目的性,视某种纯粹的审美极乐为《洛丽塔》的唯一创作意图和标准,极力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来实现并传承这种至上的愉悦感。诗情画意的语言,逼真迷幻的描述和机智的戏仿文风共建了《洛丽塔》眩彩夺目的艺术外衣,并巧妙地预示着对外部世界的无尽的思索和自由的探寻。作者为审美极乐而作,并在这创作至乐中自我沉醉。作为叙事主体的小说第一角色,亨伯特带着童年之恋的梦幻,艺术家的气质,在自我幻想中迷醉而纠葛。其独白,并非乱伦的爱恋史,而是对至美的痴迷追寻和体验。更为有价值的是,特殊的叙述地位赋予了他作为作者与读者传声器的功能,引诱着读者渐入预设的艺术审美境界。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在精妙的艺术技巧的召唤下,被说服质疑执拗的道德评判,被邀请走进这片纯粹的艺术空间,主动穿越阅读难题,参与意义构建,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性增强了,获得了关于自身生存的深刻感悟。在自由构想、自我意识中,最高层次的审美极乐产生了。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纳博科夫自称的“审美极乐”作为《洛丽塔》的本质,成功地提供了艺术世界中三方审美主体的交汇点,是三方可真正共享的永恒,也是其出色的艺术价值之所在。在这微妙无声的分享中,文本意蕴得以赏玩审悟,且魅力依然。并且这种绝对忠贞于艺术纯粹性,以“审美极乐”为唯一价值的创作观对未来小说的创作和评价当留下很多可鉴可启之处。
其他文献
许多学者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翻译中必须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或独特手法,以便在译文中体现原文的文学性。本文作者则认为在译文中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行不通,也不能取得
政治语篇是研究公众语言的重要载体。其中,政治演讲是政治语篇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历史发展中至关重要。政治演讲有助于增加公众的政治参与度,达到说服公众的效果,并实现宣扬国家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中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也正在转换研究和实践的视角:从语言视角转移到了文化视角.然而,当今译坛上关于归化和异化孰优孰劣的论争
斯蒂芬·利科克(1869-1944)是英语世界最受人爱戴的加拿大幽默大师。他那充满人道和善意的幽默丰富了人类对自身和社会的理解,因而超越了国界。其代表作姊妹篇《小镇艳阳录》
小说《肖像》丰富的内涵在文学界引起广泛的讨论和研究。这些研究对于确立该书在世界文学中的杰出地位具有重大的意义,但从发展小说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对该小说进行较为全面的分
《我的安东妮亚》首次出版于1918年,被一致认为是现代主义小说。随着机械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很多作家的作品旨在描述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唤起了人们对现代社会的不满;也有部分
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被喻为商业化身的广告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中国,广告翻译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翻
在言语交际中,如果交际参与者对同一事件持有不同意见、观点、立场时,话语冲突就会出现。作为话语冲突的一类,夫妻冲突性话语近年来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