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采择能力对于分离式重评情绪调节策略效用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lglglglg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与我们如影随形,会对我们的认知,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情绪调节是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分离式重评是指模拟一个新的视角来改变刺激情境与自己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改变该刺激情境对于自己产生的情感影响。在健康和临床人中,来自于自我报告测量、神经影像学标记以及心理生理的研究都证明是分离式重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一个典型的分离式认知重评情绪调节需要经过自我投射、刺激感知、解释和情感的自我反思四个过程。自我投射被定义为将视角从此时此地转移到模拟的时间、地点或人物的能力。而且自我投射存在一个共享的大脑网络,支持多种形式的自我投射,包括对于未来的思考(展望)、回忆过去、构思他人的观点(心理理论)和导航。心理理论是是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心理理论涉及到的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着视觉的、认知的和情绪的观点采择。观点采择被定为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看世界的能力。研究表明,一个拥有良好的观点采择技能的人应该能够从另一个人的角度去看待另一个事件,从而预测他们的信念、欲望、情绪和意图。综上所述,个体的观点采择能力可能是分离式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成功的潜在的预测因子。观点采择能力高的个体可能更善于采用分离式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而观点采择能力低的个体可能很少能从分离式认知重评调节策略中受益。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观点采择能力这一个体差异变量对于分离式认知重评情绪调节效果的影响。在实验1中,将招募来的被试随机分成控制组(自然观看组)、分离式重评组和分心组。采用电影片段《南京南京》来诱发被试的愤怒情绪,使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观点采择能力分量表来测量被试的观点采择能力,看被试的观点采择能力的高低是否会影响两种类型的情绪调节策略(分离式认知重评情绪调节、分心)对于愤怒情绪的调节效果。结果表明,与自然观看组相比较,分离式重评组的情绪调节效果受到个体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影响,而分心组的情绪调节效果则不受到个体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影响。这表明分离式重评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效果是受到个体的观点采择能力影响的。在实验2中,首先使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观点采择能力分量表来测量被试的观点采择能力,根据被试的量表得分将被试分为低观点采择组和高观点采择组,然后将这两组被试分别随机分成两组去接受两种类型的情绪策略(分离式认知重评情绪调节、分心)。采用电影片段《南京南京》来诱发被试的愤怒情绪,采用电影片段《人在囧途》来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从而进一步的探究观点采择能力高的被试和观点采择能力低的被试使用分离式重评情绪调节策略和分心策略在调节情绪时是否会有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上是否具有一致性。结果表明,不管是快乐情绪还是愤怒情绪,观点采择能力高的人的情绪调节效果要比观点采择能力低的人要好。对于分离式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观点采择能力高的人要比观点采择能力低人的调节效果要好,这种效果再快乐情绪和愤怒情绪上是一样的;而对于分心情绪调节策略,观点采择能力高的人和观点采择能力低的人其情绪调节效果没有差异。这表明,观点采择能力高的人更能够有效的使用分离式重评情绪调节策略,而且这种现象在调节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上具有一致性。因此本研究证明了观点采择能力是分离式重评情绪调节策略效用潜在的预测因子,即与观点采择能力低的个体相比,观点采择能力高的个体可能更善于采用分离式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本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实践意义,即关系到情绪和焦虑障碍的治疗。基于本研究的研究假设,治疗提供者可能期望高观点采择能力的人比低观点采择能力的人容易从以观点转变为导向的治疗策略中受益。
其他文献
90年代前后,在农村税费改革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时代背景下,农村学校布局结构不得不因时而变,各级政府囿于财政和学位供给压力不得不举办高度集中、效率优先的乡镇寄宿制学校,而贫困家庭在“上学远”困境中不得不接受寄宿教育形式。同时,三个“不得不”之间的逻辑关联并非单向度成立,事实的寄宿行为具有示范效应,以使寄宿需求不断增加并反向推动乡镇寄宿制学校自发性发展和进一步促进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由此,乡镇寄宿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在线同步讨论被认为是开展协作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目前的在线同步讨论效果因缺少有效的引导和交互规范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跑题现象严重、缺乏深度交流等问题。支架设计是协作学习中的热点研究领域,研究证明支架的适度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在线讨论交互水平。目前,将支架概念运用到在线同步讨论环境的研究较少,对此本研究从促进“对话”的角度切入,并基于在线同步讨论环境来设计会
跨期选择是指发生于不同时期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的决策行为。无论是政府、集体还是个人都需要持续不断进行此决策。决策情境是影响跨期选择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表明,收益和损失情境下的跨期选择存在显著的认知机制和神经机制。此外,跨期选择的测量有三种测量的方式:虚拟金钱测量、真实金钱测量、真实延迟测量。在跨期选择过程中,由于选择的时间点多且奖励都是延迟的,在虚拟金钱测量实验中,都是假设个体在等待一段时间后获得
锚定效应是决策领域最著名的认知偏差之一,于1974年由特沃斯基和卡尼曼提出。锚定效应指的是个体在不确定情境下进行判断或决策时,由于受到先前所提供的外部无关信息(即“锚”)的影响,其判断或决策结果偏向“锚”的一种现象。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商品时,卖家首次提出的价格,往往会成为我们后续商讨价格的起点从而使最终谈定的价格偏向这个初始价格。锚定效应存在于概率估计、价格判断、常识问答等诸多情境中。目
拒绝使用安全套(Condom Use Resistance,CUR)指的是在与想使用安全套的伴侣发生性行为时,成功避免使用安全套的行为。拒绝使用安全套的实施过程是当一方伴侣想要使用安全套,不愿意使用安全套的一方采用CUR策略成功地避免使用安全套。正确和始终坚持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性传播疾病感染和意外怀孕的风险,然而,尽管存在这些风险,大多数年轻男性和女性报告不总是使用安全套。我国大学生正确使用安全套
母性行为是雌性哺乳动物的一种组织良好的照顾行为,以支持后代健康成长和发展。母性行为的良好表现需多种心理功能以及神经机制的协调,应结合多种范式探究。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是调节母性行为的关键脑区之一,多巴胺(dopamine,DA)的活动调节母性行为的动机和奖赏功能。一些神经系统会调节VTA的DA活动间接调控母性行为。例如,神经递质五羟色胺(seroton
培养全科教师是教师教育改革以及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针对全科教师的现状调查反映出全科教师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突出,尤其是全科教师对自身身份的认识不足和主观抗拒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范式,通过选取多位小学全科教师进行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揭示全科教师对自身专业身份的认同情况,并深入剖析影响全科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尝试提出有效策略帮助全科教师构建积极的身份认同。本研究正文共有四个
随着我国育人理念从“双基”目标过渡到素质教育再过渡到核心素养,我国的教育评价也由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结果性评价过渡到重参与、重体验、重思维锻炼的过程性评价,旨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育人机制。宏观来看,学生的学习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构成,学习过程质量和学习结果质量共同反映着学生的学习质量。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暴露出阻碍学生多方能力发展和固化学生思维等弊端,以学生学习过程为评估对象的评价方式是
在亲密关系领域,近年来一个非常成功的理论就是Aron等人提出的自我扩张模型,这个模型试图解释亲密关系领域中人类经验和行为的基础过程。总体上,自我扩张模型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原则:1.动机原则:人们会寻求自身潜能的扩展,即有自我扩张的动机,且这种动机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2.将他人纳入自我原则:人们实现自我扩张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亲密关系将他人纳入自我。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自我扩张的重点在于增强能力,而不
“幼有所育”是理想社会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国迈向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也是目前我国精细育儿趋势的必然需求。但目前我国离“幼有所育”、“幼有优育”还有较长距离,主要体现在我国学前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的城乡养育差距大、双职工家庭育儿压力大、部分婴幼儿养育方式不合理的等问题。目前我国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的建设,如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061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重点支持中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