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由于沿海生产成本的提高,很多企业陆续西进,据不完全统计,08至09年,东莞至少有1500家企业西迁到内陆。这些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西部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企业西进最主要的动力。无论是学界、政界、还是企业本身都很确信西部地区劳动力丰富。可是事实却是,西进企业招不到工人。我选取湖南省H县作为田野点,运用人类学调查方法了解到这个小县在解决西进企业缺工问题上政府、企业、农民工各方的态度及能动性,分析探讨了农民工为何务工,农民工返乡为了什么,西进企业缺工的原因及解决方案。我认为,目前中国农业劳动力总体上还有大量的过剩,西进企业缺工只是制度、政策、历史等原因造成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其实质是结构遇到了能动性,“资本逻辑”与“政府逻辑”遇到了地方性。农民为何务工不能单单用经济学解释,他们是有着主体能动性思维的人。他们除了挣钱,还想追求人生的转折、自身的发展、家庭的未来。他们返乡,更多的是为了寻求安宁与归宿,获得尊严与实现自身价值,为了孩子的未来。西进企业要想招到返乡农民工,就得满足农民工的这些需求,若满足不了,缺工便是自然。通过调研可知,西进企业大多平移了沿海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招工条件苛刻,让人窒息的流水线操作,工作强度大,工资低于沿海,森严的管理规章,没有私人空间的宿舍体制,恶劣的工作环境。这种缺少人性化看似无发展前景的工作无疑让返乡农民工“望而却步”。西进企业缺工,终其原因就在于企业不能因地制宜、固人而异地招工,企业的运作模式不符合返乡农民工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我认为,主体性在政治经济运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微观的主体性行为和观念会对客观事实起到很大的影响。对于西部地区劳动力充沛的想象驱使大量沿海企业西迁,而如H镇西进企业的缺工问题则在矫正这种想象。同样,农民工追求尊严与自身发展的主体意愿在未来也会改变西进企业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