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珍妮特·温特森是英国当代文坛最出色但又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其处女作,自1985年问世起便广获赞誉,同年摘得英国“惠特布雷德最佳处女作奖”。这部小说标志着温特森探索个人叙事结构和语言的开始,也正是这部小说奠定了作者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记录了女主人公珍妮特的成长。温特森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其创作思想明显受到女性主义影响,这部小说又具有自传体特征,因此,前人对该作品的研究着重于叙事技巧和同性恋女性主义主题。有一些研究者把该作品解读为成长小说,但多从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主人公的成长。本文作者在研究中发现,主人公珍妮特的成长经历同时也是其伦理观的建构过程。因此,本论文将运用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从伦理角度勾勒出珍妮特的成长轨迹:伦理关怀的缺失引发了她的伦理困惑,在找寻伦理关怀过程中遭遇各种伦理冲突,最后她逐渐成熟,在伦理选择中给予他人伦理关怀,也形成了以尊严和自由为核心的伦理观。本论文共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作家温特森及其小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概述温特森研究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说明论文重点和结构。第二章探讨小说主人公珍妮特在伦理身份建构过程中对于“我是谁”的伦理困惑,并说明引发困惑的原因是伦理关怀的缺失。被基督教徒夫妇收养后,珍妮特获得了养女和基督教徒两层伦理身份,但由于养父母的冷漠相待以及教会对教条的刻板信奉,珍妮特没有获得父母关怀,也对教会家庭缺乏归属感。与养女和基督教徒身份相应的伦理关怀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使得年幼的珍妮特对其伦理身份产生困惑。第三章关注珍妮特在找寻伦理关怀过程中遭遇的伦理冲突,该冲突主要表现为其性属身份与其女儿和基督教徒伦理身份之间对立。步入青少年时期的珍妮特爱上了女孩,尽管同性恋不为当时的社会和教会接受,但珍妮特在恋爱中获得了期待已久的关爱与尊重,因而她陷入了关于“我爱谁”的伦理两难:若按母亲和教会的要求放弃爱情,珍妮特便背叛了自己对于爱的追求;若坚持爱情,珍妮特便不得不放弃原有的伦理身份,成为上帝的叛徒。对恋人的爱和对上帝的爱成为了一道选择题,少年珍妮特无法做出抉择,于是离家出走。第四章讨论珍妮特在伦理两难中作出的伦理选择,以及该选择折射出的伦理关怀和伦理观。成年后的珍妮特对于青少年时期留下的伦理难题做出了自己的伦理判断和选择,一方面重拾养女身份,给予母亲尊重和谅解,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性取向,并放弃基督教徒身份。珍妮特从一个缺乏伦理关怀的小女孩,变为寻找关怀的青少年,最后成长为伦理关怀的给予者,其伦理选择展现出她对于生命个体尊严和自由的认同与追求。最后一章是结语,该章总结前文的讨论,表明本论文的观点:《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记录了主人公的伦理成长,对成长的解读提供了新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