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准(或是说现代)金融学是以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关于投资者在最优组合决策和资本市场均衡状态下各种证券价格如何决定的理论体系。20世纪中叶以来,标准金融学确立了其在金融投资领域的主导地位。但进入80年代后,与标准金融理论相矛盾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研究者们发现现代金融理论模型在有些方面难以解释证券市场上的一些异象(abnomlies)和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如过度反应与不足反应、规模现象、季节效应、处置效应、小公司效应等等。行为金融学正是在对标准金融理论的挑战和质疑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在对投资者金融行为的研究当中,合理地引入了心理学分析,成功地解释了投资者非理性的金融决策行为,为金融投资提供了更现实的指导。本文以中国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针对投资者卖出行为中的处置效应现象,着重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股票市场是否真正存在处置效应,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处置效应的产生?(2)这种异常效应程度如何,表现出怎样的时间特征及动态变化特性?(3)投资者特征和处置效应之间有无内在联系,或者说,不同投资者是否表现出不同的处置效应偏差?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某证券公司成都和重庆营业部2000年5月—2005年3月的交易记录和客户记录为基本数据库,在对投资者特征进行了不同维度的分类,包括性别、类型(个人和机构)、年龄和股市经验(股龄)的基础上,对处置效应存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总体上存在显著的处置效应,并且这种卖盈持亏倾向具有一定程度的持续性,并没有随着市场的成熟而削弱。同时各月份都存在显著的处置效应,且1到12月份间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不同性别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分析显示:男性和女性投资者都存在显著的处置效应,但二者相比,男性的交易更加频繁,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而持有亏损股票。对不同类型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分析表明:无论是个体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存在着显著的处置效应;且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对不同年龄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分析表明:无论是卖盈比率(PGR)还是卖亏比率(PLR),都是老年人最低,而青年人最高,这反映了年轻人的买卖交易更加频繁;同时三个年龄段的投资者都呈现出了显著的处置效应,但程度是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青年人最弱,老年人最强;对不同股市经验(股龄)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分析表明:股龄在10年以上,5-10年之间和不足5年的投资者均存在显著的处置效应,并且这三类不同股市经验的投资者在处置效应程度上也没有显著差异。由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总体而言,处置效应在我国股票市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延续性和共同趋向性,不同特征投资者都存在着显著的卖盈持亏倾向,但程度可能因为季节、性别、年龄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