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观察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并深入幼儿园现场观察,对幼儿日常语言和教学语言特点进行描述阐释、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幼儿语言现象、解释其教育意义,促发教育反思。幼儿日常语言是幼儿在“后台”的语言,“后台”远离了教师的视线、没有规则的束缚,因此幼儿的语言是丰富的、自由的和互相沟通的。幼儿高兴时可以大叫、受委屈时可以发牢骚、不顺心时可以鄙视嘲笑对方。幼儿的日常语言是幼儿基于“生活世界”的语言,幼儿主动体验、积极构建自己的生活意义。幼儿日常语言充盈着幼儿的存在感和生命。因此,幼儿的日常语言是幼儿真实的表达,是幼儿“内部的心声”。幼儿的教学语言是幼儿在“前台”的语言,即在教学活动中基于教师提问下的语言表现。“前台”的规则与强制无处不在,因此幼儿的语言是简短的、规范的、甚至是机械的。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总是会“居高临下”,对幼儿提出要求,发出指令,其性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一些“不该”和“要求”极大地限制了幼儿的表达欲望、剥夺了幼儿的发言权。幼儿审时度势,压抑着、扮演着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充当教师的“应声虫”,主体性以及主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象征性的向幼儿发问,然后引导幼儿按照自己预先的设计进行回答,幼儿的思维被“规范”在既定“轨道”上,幼儿话语权被假性赋予,幼儿从“有话不敢言”最终“无话可说”。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是人的存在的本身。幼儿语言是幼儿存在的“家”,教师必须理解幼儿的生活世界,塑造“我—你”的师幼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幼儿的内心世界,转变对幼儿语言的评价方式,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为幼儿提供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使幼儿“有话可说”、“有话敢言”,让幼儿的语言回归本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