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对乳酸菌和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na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金属是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由于其难以在环境中转化和降解,且易通过食物链蓄积,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近年来,虽然生物吸附剂去除重金属的研究比较热门,但应用到体内作为重金属生物吸附剂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乳酸菌能够有效去除水环境中重金属,表明乳酸菌具有缓解重金属毒性的可行性。但是重金属对乳酸菌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及剂量效应关系等科学问题不清楚。本研究在研究重金属对乳酸菌和肠道微生物生长机制的基础上,基于乳酸菌对重金属的吸附去除作用,探讨应用于人体食品重金属污染通过肠道微生物去除的可能性。获得如下创新性结果:(1)本研究从人体粪便中筛选到5株乳酸菌,经16S rDNA测序和鉴定,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植物乳杆菌)、Lactococcus lactis(乳酸乳球菌)、Lactobacillus fermentium(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加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短乳杆菌)。经过正交试验获得三株耐受重金属Cr6+、Cd2+、Cu2+的菌株,Lf3.2(Lactobacillus fermentium)、Ll6064(Lactococcus lactis)、Lp121(Lactobacillus plantarum)。这三株乳酸菌对Cr6+、Cd2+、Cu2+的吸附能力最强。Cr6+、Cd2+、Cu2+被吸附的最适浓度分别为3 mg/L、0.2 mg/L、10 mg/L;最适菌体浓度分别为3×10~9CFU/mL、4×10~9CFU/mL、5×10~9CFU/mL;最适pH分别为6、7、6;最适吸附时间分别为4 h、2.5 h、1.5 h。(2)乳酸菌在塑化剂(DBP)和重金属离子双重暴露下,吸附重金属的能力没有受到显著影响;乳酸菌在剥离了细胞壁之后,其吸附重金属效果会显著降低;在体外模拟动态小鼠消化系统中,乳酸菌能够吸附重金属排出体外,有效的减少Cr6+、Cd2+、Cu2+在小鼠胃肠道的残留。(3)当重金属Cr6+、Cd2+、Cu2+的浓度分别达到2 mg/L,1 mg/L和2 mg/L以上时,乳酸菌的对数生长期间隔延长,最大菌体量减少。当Cr6+、Cd2+、Cu2+的浓度达到20 mg/L、10 mg/L和10 mg/L时,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Cr6+对菌株Ll6064官能团3397 cm-1(-COOH)和2927 cm-1(-CH2-)产生影响;Cd2+对菌株Lf3.2官能团3385 cm-1(-COOH)、1653 cm-1(-O=C-N-)、1455 cm-1(-C=C-)产生了影响;Cu2+对菌株Lp121官能团的影响为2360 cm-1(-O=C=O-)和1058 cm-1(-N-H)等。该浓度重金属使乳酸菌形态也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Cr6+使Ll6064菌体细胞发生严重的皱缩,Cd2+使Lf3.2细胞产生了大量的胞外多糖分泌物和蛋白附着在菌体表面,而Cu2+进入Lp121细胞内部,致使菌体细胞溃烂。(4)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的限量》中对重金属Cu、Cd、Cr限量浓度≤10mg/L、0.05-2mg/L、0.5-2 mg/L,利用培养组学体外构建肠道菌群培养系统,从宏观角度研究Cu2+(2、4和10 mg/L)、Cd2+(0.05、0.1和2.5 mg/L)、Cr6+(0.5、1和10 mg/L)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门水平上,Firemicutes(厚壁菌门)的占比随Cu2+的浓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38.73±2.55%上升至92.91±4.12%,又下降至35.95±3.123%;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从空白对照中的占比2.28±0.56%上升至55.20±5.12%;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从空白对照中的占比53.75±3.12%下降至6.55±4.3%;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随着Cu2+离子浓度的增高出现下降的趋势,重金属Cr6+、Cd2+对于肠道微生物在门水平的影响结果和Cu2+类似。在属水平上,Cu2+抑制Lactobacillus、Bifidobacterium、Lactococcus、Pediococcus、Enterococcus、Weissella、等益生菌的生长,干扰菌群生物膜的形成。Cd2+的浓度达到0.1mg/L时,促进了Lactobacillus的生长,抑制了Bifidobacterium的生长,影响菌株之间的信息传递,导致两株菌株互惠共生的关系被打破;Cr6+的浓度达到10mg/L促进了Clostridium、Leuconostoc、Coprococcus、Gracilibacter、Blautia等致病菌的生长。(5)重金属Cu2+抑制了肠道群落中丙酸和丁酸的产量,Cr6+促进了丙酸和丁酸、戊酸的产量,Cd2+抑制了丙酸的产量。当体系中含有Cu2+、Cr6+、Cd2+时肠道菌群对氨基酸分解和利用率下降。
其他文献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是玄参科地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为栽培品种,野生品种常生长于山坡及路边,其块根是传统中药之一,最初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地黄的种植中存在严重连作障碍,且长期采用无性繁殖方法种植,导致地黄种性退化,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因此,如何改善上述问题成为地黄产业化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萘乙酸(NAA)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可以提升地黄的产量,
学位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棉花黄萎病,给棉花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大丽轮枝菌编码的分泌蛋白在侵染植物期间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与寄主发生互作,参与调控寄主植物的免疫反应。解析大丽轮枝菌的致病机制并挖掘棉花中的互作蛋白,将为棉花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大丽轮枝菌Vd991的效应蛋白为研究对象,筛选出一个木聚糖酶蛋白Vd1864,对其功能研究,并找出棉花中的互作蛋白,研究
学位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环境污染形势的加剧,以Cd为主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渐凸显。Cd胁迫改变小麦形态和生理生化水平,影响其生长及发育,严重制约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安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调控植物非生物胁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其调控小麦Cd胁迫响应的具体机理还不太清楚。本试验用不同浓度Cd处理小麦幼苗,明确了小麦幼苗Cd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规律,并通过构建对照组和150μmol/L C
学位
湖北省鄂西南地区由于降雨强度大、降雨频繁且集中等因素屡屡产生洪水径流泥沙,土壤侵蚀问题日益加剧,但却少有该地区的研究分析。本文选取鄂西南典型小流域——恩施长堰小流域为研究区,以监测站建成以来实测次降雨、径流、泥沙数据为基础,探究小流域降雨、径流、泥沙特征及产流产沙与降雨间的响应关系,并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确定经验关系式。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恩施长堰小流域30年平均降雨量为1408.4mm,
学位
稻草全量还田油菜免耕飞播种植模式是近年新发展的一种油菜生产模式,具有省工、省力和提高光温及资源利用效率的优点。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模式,一些关键的技术参数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为了完善稻草全量还田油菜免耕飞播模式中的关键技术参数,本研究同时在湖北省武穴市和武汉市黄陂区开展油菜播种时期试验、油菜播种量试验、水稻留桩高度试验、油菜施肥时期试验、油菜施肥量试验、油菜开沟时期试验及油菜草害防治方式7个内容的大田
学位
基于我国南方柚园、菜园土壤中、微量元素普遍缺乏导致作物产量及品质下降等问题,以福建平和琯溪蜜柚、广东梅州沙田柚、湖北武汉萝卜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用专用镁肥、肥料增效剂(ZNC)及其配施对作物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专用镁肥与增效剂增加柚果及萝卜产量,以两者配合施用效果更佳。专用镁肥Ⅰ(M1)、专用镁肥Ⅱ(M2)、浇施(XZ1)和喷施(XZ2)ZNC均显著提高
学位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在湖北省种植广泛,在高山、平原地区均有种植。目前,为了进一步丰富种质资源,华薯系列、华恩系列等优质品种正被推广种植。马铃薯的氮效率存在基因型差异,氮效率的高低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在生产实践中,农民往往会忽略基因型对产量的影响,同时氮肥的不科学施用现象较为普遍。为了促使湖北省马铃薯产业的减肥增效并针对品种精准施用氮肥,本研究以湖北省主要种植的6个马铃
学位
中国疾控中心2021年11月27日数据显示,截止至2020年底,我国现存105.3万HIV-1感染者中,97.8万感染者正在接受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c ART),仍有数万感染者未达到有效病毒学抑制。一项Meta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失败者中有近一半检测到耐药突变,且主要突变为HIV-1逆转录酶区(Reve
学位
同域共存的近缘物种在生态位相似的情况下,为获取足够的资源生态位通常会发生分化以避免与近缘物种竞争,或通过改变形态特征以增强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扩大原有的生态位。合江臭蛙(Odorrana hejiangensis)和宜昌臭蛙(O.ichangensis)是亲缘关系最近的姊妹种,二者都是花臭蛙(O.schmackeri)的近缘种,3个物种既有独立分布种群,也有两两同域以及3个物种同域分布现象,是研究
学位
油菜-水稻轮作是保障粮油安全的重要种植模式,然而水旱轮作独特的干湿交替条件形成了动态变化的土壤环境,导致氮肥损失途径多样,氮肥利用率不高。为了减少肥料氮素的投入和损失,同时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秸秆还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关于水旱轮作条件下不同外源氮(肥料氮、落叶根茬氮、秸秆氮)的当季利用及后季残效仍缺乏定量化的研究。本研究以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15N同位素标记技术量化分析肥料氮、落叶和根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