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为了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打破语文课堂的封闭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提出的。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杜威的问题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宁鸿彬的“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理论,钱梦龙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蔡澄清的“点拨式”教学法作为依据。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它的特征是主体性、研发式和全员性。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发展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具有对社会生活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关怀。语文研究性学习,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如此,为使语文研究性学习更有效,应注意将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结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应有深浅不同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向;不能要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一定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要处理好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注意课题的延伸性,切忌宽泛无边;教学设施要配套;要提高教师素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