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轿子是明代官员出行乘坐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它集功能性与社会性于一体,在发挥代步工具功用的同时,还是传统时期区分身份等级的车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承载着政治文化赋予它的象征意涵,而乘轿观念的变化也能反映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转变。官方对官员乘轿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它是国家典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乘轿制度形成并完善于明前期,明中后期则是不断重申禁令的时期,各时期虽有细节的变化,但大体不超出三品以上文臣乘轿的基本原则,武臣则一直被禁止乘轿。伴随的乘轿制度的制度与完善,明代社会上还兴起了一股热衷乘轿的风气,官员纷纷以乘轿相竞并僭礼逾制。同时,随着明代乘轿风气的发展,恩赐乘轿也成为明代一项规格较高的政治待遇,是皇帝示恩臣下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却始终没有确立为一项正式的恩赐制度。赐乘轿的待遇对各级文武官员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们甚至不惜冒着被惩罚的危险来追求这种特殊形式的赏赐。伴随着乘轿风尚的兴起,官员违例僭越乘轿的行为越来越多,但官方的处罚措施却一直没有出台,造成在惩处违例乘轿行为时轻重不一、无章可循。然而在制度的制定和禁令的重申过程中却展现出了祖制与时尚之间的张力,制度与现实的脱节、执行不力与惩罚机制的缺失导致了明代僭越乘轿行为屡禁不止的局面。伴随着朝廷的申明禁令,官员的僭越行为却越来越严重,制度的破坏也反映出了时尚潮流的影响力。僭越乘轿行为本身也给明代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在社会风尚、官方塑造与官员竞相攀比这些合力的作用下,轿子在明代被赋予了怎样的象征意涵,成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符号,是本文探究相关问题的最终落脚点。通过对轿子文化在明代发展演变的观察,从制度、行为与文化三个层面切入,既可厘清相关史实,还能为明代社会的变化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