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眼于社会和谐,通过对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回顾,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和谐问题上的经验与启示。本文的努力有利于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为中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多偏重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人的发展、社会公正、社会发展、社会矛盾、社会关系、社会主义模式转换、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层面等视角,而社会和谐视角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都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是缺乏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专门性的研究,且研究内容和具体结论都有局限。本文的研究可以弥补目前研究的不足,而且可以为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历史镜鉴和理论依据。全文包括导论和四章。导论界定了本文的基本概念,对国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评论,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四章分别梳理了古今中外的社会和谐理想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力图阐明社会主义的“应然”;以世界上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和中国为例,系统地研究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社会和谐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力图阐明现实社会主义的“实然”;最后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在和谐问题上的经验与启示。第一章概述了古今中外的社会和谐理想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的共同理想。许多学者和思想家从不同角度描述或论证过社会和谐理想。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和谐理想的继承、改造、创新、发展,形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理论。这种理论以唯物辩证法为主要方法分析人类社会,深刻揭示了自阶级社会以来人类长期陷于社会不和谐的深层原因,特别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找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以及方法和途径,并以“两个和解”为目标,预测了未来以自由人联合体为基本形态的社会和谐图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理想因其科学性、普适性的品格而成为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目标,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第二章梳理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社会和谐问题。20世纪,以中俄为代表的东方落后国家由于国内、外各种条件的综合作用,率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国家的主客观条件极为复杂,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又非常薄弱,因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充满艰难曲折。前苏联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谐。这主要是因为它抓住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实施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消灭了剥削制度,基本实现了公平正义,奠定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基础,满足了人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前苏联在建设过程中长期不能和谐发展并且最终解体,主要是因为战后苏联没能抓住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体制、路线、方针、政策偏离时代、国情,长期畸形发展,放纵官僚特权,忽视民生问题等。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分析了社会和谐与不和谐问题。新中国前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是建立了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维护了国家独立自主的地位,捍卫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形成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和睦、社会稳定的和谐局面。但逐步凸显的体制弊端、脱离国情的“左”倾偏差、扩大化的“阶级斗争”、持续不断的群众运动造成了一些社会不和谐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之路,使我国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同时,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也日益凸显。为应对挑战,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正在为最大限度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促进社会和谐而奋斗。第四章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在和谐问题上的经验与启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融洽社会关系方面有一定的功效。但长期看,苏联模式损害了社会和谐。1978年以来,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的新模式、新路径,和谐发展的前景因而日益明朗。由此可见,道路选择问题是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问题。中苏两国在道路选择过程中曾以各种方式解决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实践证明“大清洗”、“继续革命”、局部改革、固守传统都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苏联模式中有损社会和谐的体制弊病,而放弃社会主义更是一条动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之路的探索表明,只有稳步而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革才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还表明,在社会和谐问题上,执政党建设是关键,科学发展是基础,以人为本是价值依托,公平正义是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