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率已接近50%,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塑造各具地方特点的城市特色、城市风貌,延续地方历史文脉,避免城市的“千城一面”,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问题之一。与此同时,许多城市也相继委托设计单位及研究机构编制城市特色、城市风貌规划,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编制研究单位对城市特色、城市风貌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同时,由于城市特色、城市风貌属于非法定层面的规划研究,因此相关的规划成果也千差万别。面对这样的情况,本文首先梳理归纳了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对城市特色、城市风貌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城市特色(Urban characteristics)”是指一座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决定城市特色的因素包括城市自然因素和城市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城市自然因素包含无形的自然因素及有形的自然因素。城市社会因素包含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城市物质空间等。构成城市特色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城市的特色,而城市的物质空间环境是城市特色最直观的表现。“城市风貌(Urban style)”是指城市在不同时期历史文化、自然特征和城市市民生活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属性和无形的精神面貌特征。在中文语境下,风貌中的“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也是对城市精神的一种积极倡导;“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有形的“貌”与无形的“风”,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精神取向和相应空间载体的城市风貌。在明确了城市特色、城市风貌的概念之后,文章从决定要素、评价标准、塑造目标、研究范围等方面探讨城市特色、城市风貌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出各自研究的侧重点。提出城市物质空间的营造是城市特色塑造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对于城市风貌来说,物质空间环境的营造是风貌塑造的主体。城市风貌的塑造是以空间为平台,对积极的城市特色空间的倡导。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城市特色、城市风貌各自的塑造策略。城市特色的塑造主要从空间策略和非空间策略(包括政策措施、经济策略、社会策略三部分)入手。城市风貌的塑造主要从精神空间营造(包括宣传手段、教育手段两方面)和物质空间营造入手,其中物质空间的营造是城市风貌塑造的主体,文章通过借鉴生态学“基质、廊道、斑块”理论,从风貌定位、风貌总体结构、风貌分区控制、重点地段控制几方面提出营造城市物质空间的策略。为了进一步印证前期的理论研究成果,文章以甘肃省临夏市为例,探讨了临夏市民族城市特色、城市风貌的塑造策略。从政策、经济、社会、物质空间营造四方面,提出了如何塑造临夏民族地区的城市特色及城市风貌,以期对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特色与风貌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