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当·斯密思想中的史学意蕴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scotscotsc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当·斯密(Adam Smith),通常被人们誉为“18世纪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其两部名著《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早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足见其世界影响力之大。关于斯密的研究远远超出了经济学和伦理学范畴,而涉及政治学、法学、修辞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就史学而言,学界对斯密思想中所蕴含的史学价值一直较少关注,但它确实是斯密思想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也成为全面认识和评价这位启蒙思想界巨擘的新的切入点。  斯密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并最早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君主立宪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使斯密的思想打上那个时代的印记。从学术渊源看,他早期的教育和学术经历为其之后学术建树打下良好基础;斯密继承了近代崇尚古典的学术传统,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启蒙思潮在他著作中得以明显体现。此外,斯密与同时代史学家有着密切交往,尤其从休谟、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学者身上获得很大启发。  斯密思想中的史学意蕴体现为:首先,斯密在其“历史四阶段”理论之基础上,秉持历史进步观念,但不认为历史发展是完全线性的。他在依次描述人类社会之狩猎、游牧、农业和商业四个时期时,尤为关注物质生产方式的演变,流露出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其次,在历史研究方法上,斯密体现出“推测的历史”和“历史主义”的特征。就前者而言,斯密把历史和理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一定的想象和推测。而他的阶级观念,历史连续性观念和从特定历史环境出发的具体观念是历史主义的最好体现。最后,斯密还对史学自身的方法论问题即历史叙述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提倡间接叙述,强调历史素材真实性,注重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多重联系。斯密还像绝大多数史家一样,追求史学的真实性与致用性,倡导“述而不作”的治史理念,推崇古典史学家叙史风格等,这些都是其重要的史学观念。  斯密的若干历史观念分别对罗伯逊、米勒、马克思、吉本产生不同侧面和程度的影响。例如,罗伯逊吸取斯密解放殖民地的观点,而引入其《美洲史》的撰述中;斯密在论述殖民地时所运用的历史分析方法被马克思所采纳;米勒的历史四阶段论直接继承了斯密关于四个历史时期的说法;而斯密历史观中所包含着的诸多唯物主义因素则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吉本在对游牧民族生存方式和习性的描述以及对蛮族入侵的态度上,显露出斯密的诸多痕迹。
其他文献
六十年代末以来,美国的报纸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越来越差。为使报纸工作得到读者的监督,《纽约时报》的一位名叫A·H·拉斯金的人于1967年6月11日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基础,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我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老师的讲课效率,同时也为了促进学生的更好学习,越来越多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应用到了实际的
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向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院校更加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第二个内容是情况储备。新闻界有位前辈曾说过“记者是靠情况吃饭的”。这说明任何报道都来源于实际工作或人们生活中的情况。只有情况熟,才能线索多,从事新闻采访才主动。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化学对他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而且在以后进入高中继续深入学习化学时,也需要在初中阶段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由此可见,初中化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是很广的,包括听、说、读、写.其中,老师及学生对汉字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比如汉字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书写等方面.细节的问题总是被忽视,造成学生在汉字的
Based on super-molecule self-assembly and entropy-driven self-assembly mechanisms,the coupling agent was evolved into colloid spheres with average diameter of 2
此文论述了农村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困难、原因,以及解决困难的方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必须找到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教学实际相适应的办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必须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