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取简单随机、对照方法,以弗朗蔡构音障碍评价法及洼田氏饮水试验作为疗效指标,对腹针治疗脑梗塞致假性球麻痹进行科学的疗效评价,探讨假性球麻痹针灸治疗的新方法,减少患者的病残率。方法将62例脑梗塞致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按1∶1比例,因脱落2例,最后入组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将两组患者分别在性别、年龄、病程长短、病灶数目、既往史积分、伴发病积分、针灸治疗次数、弗朗蔡构音障碍评价法及洼田氏饮水试验分级进行一般情况的比较,证明两组具有可比性后,治疗组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滑肉门,建里,健侧肢体的商曲;对照组取穴:廉泉、内关、水沟、通里、风池(双)、完骨(双)、翳风(双)。两组病人在针刺后均行咽后壁点刺。所有病人均进行中风的基础治疗,包括吸氧、控制血压、纠正血糖,必要时防治感染、控制水电解质紊乱、脱水降颅压等;达到吞咽功能训练开始标准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所有患者在治疗结束、疗程结束1月后分别进行弗朗蔡构音障碍评价法及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从而比较腹针与传统针刺法治疗脑梗塞致假性球麻痹的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方案在治疗结束后,均能显著改善患者弗朗蔡构音障碍评价法及洼田氏饮水试验分级(P<0.05),且疗效能维持至疗程结束后1个月(P<0.05),但停止治疗后,并无增效作用(P>0.05)。2.治疗结束后,两组弗朗蔡构音障碍评价法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洼田氏饮水试验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1月后,两组弗朗蔡构音障碍评价法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洼田氏饮水试验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可认为两组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弗朗蔡构音障碍评价法及洼田氏饮水试验分级上疗效相当,即治疗脑梗塞致假性球麻痹的疗效相当。3.本研究纳入的60例脑梗塞后假性球麻痹患者中,多个病灶患者比例≥70%,病灶具体部位(从多到少,前八位):放射冠区(35人),基底节区(25人),桥脑(14人),半卵圆中心(13人),丘脑(12人),额叶(9人),颞叶(8人),顶叶(8人),小脑(7人),证明病灶比较集中的部位是放射冠区、基底节区、脑桥、半卵圆中心,这与传统理论相类似。双侧病灶患者比例45%,右侧病灶患者比例30%,左侧病灶患者比例25%,证明了单侧病灶(左侧或右侧)均能引起假性球麻痹,这与刘兴仁等的研究相类似;左侧和右侧单个病灶患者比例均为26.7%,单个病灶主要集中在:桥脑(5人),内囊后肢(2人)。结论腹针与传统针刺法对治疗脑梗塞致假性球麻痹有同样的疗效,均能显著地改善患者吞咽困难、饮水或进食呛咳、构音障碍、声音嘶哑等症状。因此,腹针疗法是治疗脑梗塞致假性球麻痹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虽然属于新理论、新治疗手段,但对本病的治疗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