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是现代社会的核心,是社会有效运行的基础,在资本市场上,信息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我国上市公司代理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活动提供了空间。上市公司为了获取个人利益最大化或者公司利益最大化,利用会计准则的弹性,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隐藏利好或者利坏等各种盈余管理手段来操纵利润、调整应计盈余。这种行为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使企业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更加严重,影响投资者的决策,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企业的信息披露是联系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纽带,高水平的信息披露能够减少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成本,缓解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代理问题。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经历了从局部到全面、从简单到丰富的改进,企业的信息披露也日益规范。但是我国企业信息披露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企业信息披露的违规行为依然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企业利用信息披露进行违规操作的手段更加复杂、隐蔽。因此,如何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空间,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水平,成为了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媒体作为一种法律外的公司治理手段,出于自身利益,会主动对公司的治理问题进行发掘和报道,以巩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功能,通过对上市公司的信息进行转发、评论、解读来使企业外部的信息需求者更好的了解企业情况,减少外部信息需求者获取信息的成本,从而抑制企业管理者的盈余管理活动。同时,企业管理者会积极提高自己的信息披露质量,维护自己的企业形象。因此,在研究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二者关系时加入媒体报道这一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企业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相互关系,另外,通过加入媒体报道这一变量,进一步探讨媒体报道下企业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相互关系,提出改善公司治理、提高信息披露水平、抑制企业盈余管理活动的建议。 本文选取了2012-2014年深圳主板交易市场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手工搜集和整理得到媒体报道数据和信息披露数据。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媒体报道的治理路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了媒体报道下企业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相互关系。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内容安排,同时说明了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对媒体报道、信息披露、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然后对国内外媒体报道与公司治理、媒体报道与信息披露、以及媒体报道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梳理过程中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视角。 第三章为理论基础部分,在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企业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从媒体报道对盈余管理的声誉治理、媒体报道对盈余管理的行政治理、媒体报道对盈余管理的市场压力治理以及媒体报道的“犯罪与惩罚”模型这四个角度出发,探究媒体报道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本章为实证研究部分的假设提出、指标选择以及模型构建提供了基础。 第四章为实证研究部分,首先在理论基础的分析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说明了本文的样本选择以及数据来源,构建了本文的回归模型并对相关变量进行了定义。然后对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实证检验了信息披露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媒体报道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加入媒体报道这一调节变量后信息披露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第五章为结论与展望部分,在前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建议,最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研究方向。 本文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信息披露对盈余管理具有抑制作用,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因为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投资决策者和外部信息需求者更好的了解企业的情况,降低了企业管理者和投资决策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了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活动被识别的风险,对企业管理者形成约束,可以抑制其盈余管理行为。 第二,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媒体报道对盈余管理具有抑制作用,上一期企业受到的媒体负面报道越多,当期的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媒体作为一种法律外的公司治理手段,可以通过声誉治理、行政干预治理、资本市场治理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媒体报道会加大企业管理者的个人声誉风险,社会大众和经理人市场会对企业管理者造成无形压力,因此企业管理者会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来维护一个良好的声誉。媒体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报道,会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增加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活动时被发现或者被处罚的风险。媒体报道增加了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活动预期承担的声誉成本和行政处罚成本,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监管。媒体对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的报道,会引起投资者及外部信息需求者的关注,影响企业的股价,进而影响管理者的报酬,给企业管理者带来压力。媒体报道可以通过多途径的,综合的治理路径来抑制企业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 第三,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媒体报道有利于加强信息披露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上一期媒体报道的监督下,企业当期质量更高的信息披露会降低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当媒体在上一期对企业进行负面报道后,企业经营者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声誉,迫于社会舆论和行政处罚的压力,在被报道以后会积极改正自己的违规行为,改善自身的企业形象,提高自己的信息披露水平,降低企业管理者和投资决策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盈余管理活动,在下一期的信息披露中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避免再次受到媒体的负面报道甚至是行政处罚。 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从企业信息披露能够抑制盈余管理以及媒体报道能够发挥监督治理作用这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从政府层面上,应该加强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披露考评制度。 第二,从媒体层面上,应该加强媒体的自律性,提高媒体记者的专业素养,鼓励媒体间相互竞争,充分发挥媒体在提高企业信息披露水平、抑制企业盈余管理活动方面的作用。 第三,从企业层面上,应该加强企业内部治理,促使企业管理者积极履行信息披露的职责,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富了有关盈余管理、信息披露的研究。现在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律因素、外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等,对于媒体报道这一外部治理因素的研究较少。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着重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财务特征等视角来进行探讨,从媒体报道角度研究企业信息披露行为的文献较少。本文从媒体报道这一外部治理因素进行分析,以完善盈余管理、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 第二,研究视角较新,有助于提高我国盈余管理的治理水平。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国内关于媒体报道对盈余管理影响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而且已有的实证研究存在样本代表性不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2012-2014年深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对媒体报道的数量和内容进行度量,研究媒体报道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提醒政府、企业加强对媒体报道治理作用的关注,提高我国盈余管理的治理水平。 第三,丰富了媒体报道数据库,回归结果更稳健。本文的媒体报道数据来源于《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通过手工搜集和整理得到,同时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在回归时将文中相关变量的数据在1%的水平上进行了缩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