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你”关系问题是诠释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西方诠释学史上曾依据对“你”的态度的不同出现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我-你”关系:第一种是实证主义模式下的“我-你”关系,第二种是历史意识下的“我-你”关系,第三种是伽达默尔所提出的效果历史意识下的“我-你”关系,这三种“我-你”关系实质上反映了诠释学不同流派的本质差异。实证主义下的“我-你”关系和历史意识下的“我-你”关系本质上都受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模式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你”关系问题是诠释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西方诠释学史上曾依据对“你”的态度的不同出现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我-你”关系:第一种是实证主义模式下的“我-你”关系,第二种是历史意识下的“我-你”关系,第三种是伽达默尔所提出的效果历史意识下的“我-你”关系,这三种“我-你”关系实质上反映了诠释学不同流派的本质差异。实证主义下的“我-你”关系和历史意识下的“我-你”关系本质上都受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模式的支配,最终要么走向客观主义,要么走向主观主义。本文旨在通过对伽达默尔“我-你”关系的分析,来探讨伽达默尔在超越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方面的有益尝试。一方面,伽达默尔从胡塞尔现象学的立场出发,认为诠释学的对象是不同于实证主义所讲的独立的客体,而是一个被建构的主体,“我-你”之间的关系并非“主体-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主体”的关系。针对诠释主体问题,伽达默尔并没有停留在胡塞尔层面,而是转向了海德格尔,使理解成为了主体“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最终克服了客观主义对主体性的消解,保障了理解中主体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伽达默尔对诠释主体地位的凸显并不等同于主观主义,我们应该看到伽达默尔对主体诠释任意性的限制。具体来讲,伽达默尔将主体“我”限制在了传统、道德知识和对话逻辑中。首先,“我-你”关系的发生是在传统之中的,这使得前见不再是个人任意的主观前见,而是受传统制约的“我们”的前见;其次,“我-你”关系发生的结果是道德知识,其中蕴含着强烈的实践和应用意味,解释的有效性受到具体境遇的制约;最后,“我-你”关系的对话问答逻辑,要求我们尊重文本提问问题的直接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主体解释的任意性。但在贝蒂和赫施看来,伽达默尔对限制主体任意性所做的努力并不成功,他们认为伽达默尔所倡导的意义的理解具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本文认为,贝蒂和赫施的这一主观主义诘难本质上忽视了伽达默尔“我-你”关系的在先性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立场。伽达默尔的主体“我”不再是笛卡尔“我思”式的个人主体,而是在对话中共同构建的“我们”。作为个人主体的“我”和作为对象主体的“你”都是在“我-你”对话关系形成时,才作为意识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伽达默尔不仅没有陷入主观主义的桎梏之中,反而从根本上超越了主客的二元对立。
其他文献
佛教初传中国以后,在魏晋南北朝进入中国化的重要时期,奠定了此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佛教与地区社会的结合,是佛教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具体实践。中国各地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地方特色,佛教在不同地方的传播自然要采取不同的路径。南北朝政治的多变,又使佛教在社会中的建设历史更为复杂多绪。以南方的会稽地区为例,东晋南朝会稽佛教曾一度为人所称道,但佛教渗入地方社会的
威廉·爱德华·多德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位美国驻德大使。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多德在好友的推荐下,受邀成为罗斯福政府的第一位驻德大使。这一时期,国际局势并不稳定,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刚刚席卷全球,各国都忙于恢复自己的经济。而在德国,纳粹党党魁希特勒上台执政,开始推行独裁统治。多德带着为德国树立民主榜样以及争取和平的期望前往德国开始大使生涯。多德与罗斯福派政治家有着比较良好的关系。他长期从事民主方面的研究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尧舜形象及相关事迹在《孟子》文本中随处可见,孟子谈各种问题都涉及尧舜概念的使用,“称尧舜”可以视作孟子哲学思想的鲜明特色。相较孔子着眼于尧、舜的历史功绩,孟子对尧、舜的评价更多地看重德行方面。在孟子的哲学世界中,尧舜是具有完备道德心的大人。尧舜之于人伦道德维度是处理孝悌之道和君臣之道的典范;之于社会道德维度是由仁义行、法先王之道施行仁政的历史依据;之于天地道德维度是能够
集合论规格悖论是典型的集合论悖论。由于集合论悖论含有相似的结构,所以它们在集合论悖论研究中通常被视为同一类型的悖论做统一处理。以往的集合论悖论解决方案大都认为悖论产生的原因是集合缺乏必要的限制,因此它们都通过不同的方式限制集合的范围来避免悖论的产生。但集合论规格悖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本质地涉及无穷集之间的大小比较,涉及潜无穷和实无穷这两种无穷观念。集合论规格悖论的构造过程涉及一个比原无穷集更大的
爱一个人的理由是什么?我们通常认为是所爱之人的卓越品质,因为卓越的品质能够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利益、愉悦和道德审美,对我们产生吸引力。但这也使我们疑惑:爱的对象究竟是品质还是人?如果其他人具备同样卓越的品质,为何我只爱她?如果其他人在该品质上的表现更为卓越,我有什么理由拒绝替换?赋予理论反转了爱和价值的关系,认为并不是有价值的品质引起了爱,而是爱赋予了所爱之人重要性,爱创造了新的价值。既然品质并不是爱
行动者因果理论(Theory of Agent Causation)是当前讨论自由意志问题的重要理论。与事件因果性理论不同,其核心观点是行动产生的最终原因是人,而不是任何的事件。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奥康纳提出的行动者因果性理论遭遇了一个二阶性难题:即行动者作为原因的可理解性问题或神秘性难题。本文最终目的是借用国内学者(颜青山)的“行动势”(Agent Potential)概念来为这一困境寻找新的
王充在其性命论框架之下展开对修身的探索。尽管学界一直强调王充性命论的命定论面向,王充对性命何以改易的看法有一定复杂性。王充的性命论基于其元气论框架,气的特质运作方式奠定了性命的底色。气的运作具有“偶”与“自然”的特点,偶然性贯穿于天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王充以“人偶自生”削弱了天与人的伦理关系,将主体置于一种孤立的境地,又试图在这种境遇中探索修身工夫。寿命是天生气禀奠定的,其中身体的强度与寿之长短
自1868年克罗利创立妇女联谊会之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涌现了各类妇女俱乐部。妇女俱乐部运动初期与妇女选举权运动处于并行状态,彼时妇女俱乐部在美国女性群体之间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起到团结妇女,鼓励并推动女性走向公共领域的作用。为进一步扩大社会改革的作用,妇女俱乐部运动逐渐与妇女选举权运动结合,从而为美国妇女争取选举权的斗争添砖加瓦。同时期,纽约市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中成为美国最大的
愤怒对当代人而言不是一种陌生的情绪,但愤怒一定会与怨恨相伴生吗?德国哲学家彼得·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1947-)继承了尼采对于怨恨的批评,为重新寻回愤怒的创造性力量而展开了他的血气政治哲学,本文聚焦于他的《愤怒与时间》(2006)(Rage and Time)(Zorn und Zeit)一书。在第一章,本文对于当今时代的愤怒、愤怒理论的发展史与斯洛特戴克的血气政治学进行
本文以南朝中央监察制度为研究对象,具体可分为对制度沿革的考定,与对制度实际运行的研究两大部分。南朝中央监察制度以御史台和尚书台的“二台”之制为核心,此制度以刘裕霸府时期尚书台获得“风闻奏弹”权为形成标志,此后宋、齐、梁、陈四代基本相沿无变。南朝的“二台”之制,由于各朝的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在各代呈现不同的样态。在弹劾程序的实际运行中,政治性因素愈加重要,决定了弹劾的发起和惩处的执行。第一章,主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