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状况,探讨影响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发生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和干预自伤行为的发生提供有效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我国湖北省、安徽省、广东省、黑龙江省及云南省5省共15590名11?18岁中学生进行调查,使用自伤行为评定问卷调查研究对象近一年内自伤行为发生情况,使用心理韧性评定量表评定心理韧性水平,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ASLECL)评定近一年内负性生活事件,孤独感量表(LRS)评定中学生孤独感。使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选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1.本次调查中有4454名农村中学生报告近一年内有自伤行为史,自伤行为报告率为28.57%,其中经常自伤行为(?5次以上)发生率为11.52%。自伤方式以―打自己‖、―掐自己‖、―拽头发‖为主。2.不同省份农村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安徽、广东两省发生率最高,而黑龙江省最低;女生偶尔自伤行为发生率显著高于男生(P<0.05),但经常自伤行为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汉族学生偶尔自伤行为发生率高于少数民族学生(P<0.05),而经常自伤行为发生率低于少数民族(P<0.05);两种自伤行为类型的发生率都随着年级呈―W‖形发展趋势;非独生子女中两种类型自伤的发生率均高于独生子女(P<0.05);留守学生偶尔自伤行为发生率高于非留守学生(P<0.01);家庭类型、家庭收入及父母文化程度均是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经常自伤行为组及偶尔自伤行为组心理韧性得分均低于无自伤行为组(P<0.05),孤独感得分、生活事件得分高于无自伤行为组(P<0.05)。4.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以无自伤行为组为参照时,年龄、性别、民族、是否留守、父母文化程度、心理韧性水平、孤独感水平、生活事件水平是偶尔自伤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与经常自伤行为有关的变量有年龄、民族、是否独生、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心理韧性水平、孤独感水平、生活事件水平,但当以偶尔自伤行为组参照时,其中非留守、单亲家庭、孤独感水平及高负性生活事件水平是经常自伤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汉族、母亲文化程度低、心理韧性水平高的学生经常自伤行为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1.我国农村中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率为28.57%,其中偶尔自伤行为发生率为17.05%,经常自伤行为发生率为11.52%。自伤行为在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留守、独生、父母文化程度学生中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女生自伤行为发生率高于男生,最常用的自伤方式是―打自己‖。2.农村中学生自伤行为与心理韧性有关,中学生孤独感水平及生活事件水平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3.自伤行为的发生受社会人口学因素、心理健康水平等因素影响,因此预防中学生自伤行为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努力,开展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减少自伤行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