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今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最基础的标准,各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主动地承担了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各学科教学主动与心理健康知识一起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因其学科内容的优势,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职责更显突出。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也在逐渐深入。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到课堂效果的评价,都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思想品德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知识的获取、智力的发展、各种技能的培养、体制的增强和美感的塑造等提供前提,同时多种途径的探索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探索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研究也逐渐被许多教育工作者重视,本文在论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重要性,以及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必要性。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调查,分析了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指出了目前中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自身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了现阶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在对上述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当前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遵循的原则:普遍性原则,协同性原则,情感性原则,预防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在坚持这些原则的同时,通过整合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试图探索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论文的基础部分。论述了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分析了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论文的主体部分。从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两个角度透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成因。第三部分;论文的结论部分。在遵循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原则的基础上,探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