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公共物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能增进社会福利,关系民生大计,在推动社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就当前我国准公共物品的供给现状来看,仍存在供给总量不足、地区差异明显、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研究准公共物品的多元化供给这一课题,调动社会不同组织的力量,发挥它们的自身优势,以提高准公共物品的供给数量、产品质量和整体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准公共物品自身的独特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对其可以进行多元化供给。随着政府改革的推进,经济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私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逐渐参与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或生产过程。在不断的探索和磨合中,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三者之间逐渐形成了合作竞争式的伙伴关系,通过相互协作分工或相互替代互补,共同承担供给责任,共同完成供给任务。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非营利性图书馆产品为切入点,旨在对准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的理论依据、供给模式和现实困境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最终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准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的一般对策。 文章首先借助公共物品理论,通过对图书馆产品类型进行划分,分析图书馆产品的性质,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图书馆服务,即非营利性图书馆。随后文章以非营利性图书馆为例,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非营利组织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依据,同时借鉴国外多元化供给的实践成果,结合非营利性图书馆供给现状及行业环境,探讨准公共物品多元供给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基于对政府、市场与非营利组织各自组织特点与供给范围的分析,对比三者的优势与不足,提出通过多元主体合作与分工以达到公益性与经济性的均衡。在认清我国准公共物品供给现状的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多元化供给的困境,包括三种模式各自“失灵”现象,多元主体间合作模式僵化,多元化供给中的责任混乱,多元化供给的配套机制不完善。最后文章提出解决上述困境的对策,包括明确各供给主体所形成的多元化供给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的供给方式选择依据,同时强化政府在多元化供给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政策规定、提供资源支持和有效引导监管,发挥其保障、激励、调控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建设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协调好各主体利益,维护好伙伴式关系,保证多元化供给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准公共物品各供给主体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充分对话互动,合理分工协作,和谐共存共处,保障准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解决公益性与经济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