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外交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在中国政府意识到了公共外交在外交战略中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后,中国公共外交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重视比较晚,相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外交,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仍然非常落后,因此,笔者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外交作为研究课题,不但有助于丰富公共外交研究内容,夯实公共外交理论基础,推动中国公共外交的深入研究,而且对促进中国公共外交加强与世界沟通、塑造、维护和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总体而言,本文主要内容有三部分:
  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刚刚初步成形,需要不断加以完善。西方公共外交理论发展比较成熟、完善,已经形成了包括软权力论、国际交往论、国际传播论以及话语权论等理论在内的比较系统的理论,是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借鉴的主要理论来源。西方公共外交理论可以借鉴,但是不可以用来指导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中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公共外交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共外交思想、列宁和斯大林的公共外交思想、毛泽东的公共外交思想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与胡锦涛的一系列公共外交思想为主体,借鉴西方公共外交理论中适合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理论精华,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外交理论。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外交理论离不开公共外交实践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的经济全球化、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全球公民社会普遍化、国际社会网络化以及国际舆论全球化等国际环境和经济环境、软权力环境以及社会组织环境等国内环境,不仅为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提供了有效动力,带来了严峻挑战,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国家形象。国际社会民众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社会等方面形象的反映各不相同,甚至以负面形象为主,与中国定位的发展中国家、和平发展和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出现了严重偏差。中国在不断发掘各种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地推动公共外交发展。通过发挥公共外交如政府公共外交、媒体外交、文化外交和民间外交等主要形式的重要作用,中国已经有效地塑造、改善和维护了国家形象。但是,中国公共外交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公共外交资源有限或没有有效发挥作用、不利的国际舆论、体制不健全、公共外交意识不强、公共外交投入和优秀人才少以及公共外交渠道有待拓展等现实困境。
  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和实践有待逐步完善。中国需要借鉴和吸收国外公共外交发展的经验,如战略公共外交模式、文化公共外交模式、经贸公共外交模式、新理念公共外交以及族裔公共外交模式等的发展经验。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中国需要从理论构建、目标规划、主客体发展和发展路径等层面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外交理论,并从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出发,通过以维护国家形象为主要目标、整合国内外资源、完善公共外交运行机制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外交道路不断完善。
其他文献
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使得高校贫困学生的比例不断增加,贫困生现象日渐突出,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贫困生问题。国家及时出台一系列资助政策和措施,逐步形成了以“奖、助、学、贷、勤、补、减”和绿色通道等为内容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并为其提供了确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和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
学位
当今世界以民族国家为主要构成单位,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就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主题,而民族平等既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因此,民族平等的讨论和研究被学界和政界所关注。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内容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平等和文化平等的思想内涵是本研究的主
学位
当今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是矛盾纠纷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从性质上看,因各种利益冲突而产生的矛盾纠纷,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历史经验证明,社会矛盾突出,纠纷增多,仅靠司法手段不足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中国如此,法治发达的西方国家亦如此。因此,创新调解机制,完善调解制度,是解决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本文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出发,综合运用历史的、实证的、比较的以及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中国
学位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在大学校园里盛行,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90后大学生作为当今高校的教育主体,正处在价值观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敦促其取得优秀成绩不仅对他们自身的成长与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党的
学位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幸福问题,在党中央“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下幸福指数、幸福模型等概念逐步成为人们考量生活状况的因素之一。  然而,在教育方面,对关注学生的幸福诉求的关注还很缺乏。首先对学生进行幸福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落实到学校的学生工作中去,其次,虽然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涉及了幸福教育,但如何系统全面的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教育还需要探讨。
学位
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是一个环境优美、人际和谐的场所。近几年市民居住环境的开发主要是以宜居、生态、和谐为标准,一个个宜居小区的拔地而起,构筑了新时代的社区生活环境。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都能在社区里充分的展现出来,社区居民所呈现的精神风貌是一个城市文明、和谐的有力依据。  本文采取文献研究与比较研究掌握基本的社区建设理论,通过案例分析与社会调查的方法深入到沙市区各街
学位
自建国六十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民族化的发展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也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同时必须与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深入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进一步提高教育客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吸纳并充分利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优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概念首次出现,然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马克思提出马克思主义以来便开始有所发展。马克思曾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①由此可见,马克思己经预见这一理论能够大众化,而后影响群众的思想、行为,能够掌握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马克思主义的完善和大众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
慈善是基于道德调节的第三次分配方式,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中国慈善实践快速发展和中西方慈善伦理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深入,迫切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伦理进行深入研究。  纵观古今中外的伦理思想,慈善事业的伦理根据可谓纷繁复杂。差异与同一是慈善事业存在的现实前提与本质根据,慈善作为协调差异与同一的一种方式,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功
学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创新是影响一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文化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要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关键就是要实现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