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对于自认制度的研究由来已久,作为一项复杂宏大的法律制度,自认制度涵盖丰富的法律规则,其中对于自认其他方面的研究归根结底需要落脚到对效力的考察上。此外,正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新民事证据规定)出台,新民事证据规定对自认规则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回应了以往关于自认制度的理论研究。比如明确自认的概念、增加了共同诉讼中自认的规定、修改了诉讼代理人自认的规定等。因此全面和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对于自认制度的研究由来已久,作为一项复杂宏大的法律制度,自认制度涵盖丰富的法律规则,其中对于自认其他方面的研究归根结底需要落脚到对效力的考察上。此外,正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新民事证据规定)出台,新民事证据规定对自认规则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回应了以往关于自认制度的理论研究。比如明确自认的概念、增加了共同诉讼中自认的规定、修改了诉讼代理人自认的规定等。因此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自认的效力并指导实践意义重大。随着新民事证据规定的生效施行,以往关于自认的概念讨论尘埃落定。自认是指在诉讼中针对他方主张的“对己不利”事实的承认。在自认的成立及效力问题上我国仅适用诉讼上的自认,诉讼上的自认除了满足时间条件外,还需满足对象条件、一致性条件。自认规则的产生可以溯源至辩论主义、处分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以及诉讼经济原则。自认在法院的效力是整个自认规则的核心,虽然我国几度修订自认的内容力求尽善尽美,不过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司法中仍存在许多困境。如在立法上还未形成体系,仍留存有法律空白;司法上出现自认对象和成立时间的泛化等。在诉讼中,不同主体均有可能自认,因此根据主体特性分析:首先,当事人一方自认会产生对己方的约束力和对他方的免证力。共同诉讼中,出于必要共同诉讼的法理,其中一人的自认经其他人承认即对全体生效,而普通共同诉讼人一人自认的效力不及于全体。关于第三人的自认效力,一般认为有独三当然具有自认的资格,其自认产生效力。而无独三仅在判决可能涉及其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才有资格自认。其次,诉讼代理人除授权委托书中事前明确排除的事项外,均可自认,其效力直接归属于当事人。最后,无论是何种主体的自认,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否则不可撤销。现实生活多变复杂,除一般典型意义上的自认,还存在非典型的自认。第一,拟制自认。拟制自认可在当事人“陈述不知、不记得、缺席庭审”的情况下发生。拟制自认不可撤销但可追复。第二,限制自认指当事人在自认同时附加条件。限制自认的效力如何需要结合具体案件判断自认的事实与所附条件的关系,进而就可剥离出来的自认承认其效力,否则需要全面综合判定。第三,虚假自认成因众多,为了减少这一因素导致的虚假诉讼,可以是否侵害国家社会以及第三人的利益为标尺进行认定。自认效力规则的完善路径可以从立法和司法两方面着手。其一,在立法层面,须厘清各个司法解释中关于自认效力的衔接;正确定位自认的法律性质;尽可能的填补法律空白。其二,在司法层面,对于审前程序中可能出现的自认需要谨慎对待;在拟制自认的成立上须明确其发生的阶段和效力;最后,要充分调动法官对自认的效力、后果进行阐释说明。
其他文献
连带债务中一人事项效力问题是《民法典》近期研究的热点,《民法典》突破以往对连带债务只有总括性规定的藩篱,在第520条中进一步规定了四类一人事项产生及于其他保证人的绝对效力,但是新规对共同保证中的一人事项之效力问题并未有所论及。然则,未约定份额共同保证之一人事项在实务中广泛存在,其中个别请求的涉他效力问题,即债权人向部分保证人主张权利之行为效力是否会及于其他共同保证人的问题,涉及到诉讼时效与保证期间
根据《民法典》第537条,债权人基于代位权,可直接受偿次债务人的给付。这一规则,针对金钱债权的代位行使情形而设计。《民法典》第535条对代位客体的扩张,使得诸多权利的代位行使效果,无法由《民法典》第537条调整。在明确我国代位权客体的前提下,梳理《民法典》第537条的例外情形,并构建相应的代位权实现路径,是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司法适用的首要任务。《民法典》对代位权客体的扩张较为保守,无法有效回应迫切的
民间委托理财合同主要是指:委托人与不具有专门金融主体资格的自然人、一般企业等民商事主体建立委托理财关系时所订立的合同。保底条款则是在委托理财关系中,受托人向委托人承诺用于理财投资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受托人在向委托人承诺本金不受损失的同时进一步承诺一定的最低收益率,理论上又被称之为刚兑条款。从近几年的民间委托理财实践来看,保底条款已成为民间委托理财合同的必备条款。常见的保底条款主要有两类:保证本金型
证明妨碍,指的是持主观故意或过失的不负证明责任的一造,在系属发生之前或之中,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作出的,妨碍负证明责任一方当事人使用本可以利用的证据之行为。2019年版《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新《民事证据规定》)对我国现行法体系下的证据法规范已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对原有证明妨碍规则体系进行了完善,理顺了证明妨碍规则与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关系,完善了文书提出命令程序,添加了当事人真实、
我国当下民事诉讼立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限制处分原则,这一特殊原则主要体现在家事诉讼与民事公益诉讼中。民诉法规定的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广泛适用于民事诉讼中,而限制处分原则较多适用于家事案件这一特殊领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限制处分原则是处分原则适用的特殊情形,是处分原则的一个补充。目前大陆法系学者对于处分原则的理解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部分,从广义角度对处分原则进行分析,即意味着对其概念予以
在我国民事司法改革的长征中,“公正”与“效率”一直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审前准备程序本着“提高司法质效、促进庭审集中”的目标应运而生。庭前会议作为最常用的审前准备,会议内容可涵盖审前准备程序的全部内容,其程序性价值不言而喻。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以及2015年民事诉讼法解释的出台,确立了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庭前会议制度,明确庭前会议的主要工作为固定本案诉讼请求,组织证据交换以及整理争议焦点,同时还可处
在线督促程序是在线时代督促程序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回应,其内核仍为督促程序,本质为在线化、网络化的债权催告程序。在线督促程序的推行,有利于司法减负,也能降低当事人的司法成本,更具有疏减讼源、预防纠纷之效能。尽管传统督促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处于尴尬境地,但督促程序在线化改革并非“毫无必要”,也并非“一时兴起”,既有其深厚法理基础,也具备改革的现实紧迫性,当下也具备改革的可行性条件。在线督促程序是当事人“实
随着PPP模式在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推广适用,PPP项目纠纷也日益增多,探索一套适用于PPP项目纠纷的争议解决方式,成为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由于PPP项目合同从主体、内容上都有其特殊性,展示出公私兼具的性质,无法单纯套用行政协议或民事合同的争议解决模式,因此学界与实践对PPP项目合同纠纷是否可以运用仲裁这一民事纠纷解决方式进行争议解决一直争论不休。要讨论PPP项目合同纠纷是否能通
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活动急遽变化,民事纷争趋于多样化、复杂化,涉及的因素种类多样,民事纷争时间的质与量已今非昔比。民事裁判的传统纷争处理机制已经不堪负荷,甚至无法满足人民纷争处理的正当需求。为应对社会新形态下的民事纷争,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民事争点整理程序的建立与发展迫在眉睫。民事裁判的机能在于定纷止争,而争点整理程序的引入扩大了纷争处理的方式,适应各类案件事项的特性来整理争点,让后续的庭审集中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对多数人侵权进行了系统规定,但是对于加害份额不明的责任形态,理论和实践中争议不断。因此,需要在明确加害份额不明的请求权基础及因果关系类型的前提下,在数人侵权体系下对加害份额不明的责任承担进行解释。加害份额不明是损害份额不明,属于责任范围因果关系不明范畴。加害份额不明与加害人不明案型在最重要的评价要素“高度的造成全部损害的可能性”和“责任成立因果关系推定”上不具备类似性,故加害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