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译者文体的研究也逐渐趋向热点。描述性翻译研究曾一度为译者风格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而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语料库翻译研究又为译者风格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语料库翻译研究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的点评式研究方法带来的主观性的不足。这种新的方法不仅为译学研究提供新视角,也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借助语料库,研究者可以对译作进行文体风格的量化研究、对译者个人所偏爱的语言表达形式等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发现译者的翻译风格特征。译者风格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卖花女》作为萧伯纳的代表作,具有很明显的语言特征和文体特点,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关于《卖花女》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是以某个译本作为出发点,从它的语言特征方面进行研究,很少有涉及到两个汉语译本的对比研究。本文试从微观层面对《卖花女》两译文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方面对两译本的文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词汇层面,林语堂译本词汇使用更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同时在词汇的选择上趋向更保守的特点。而杨宪益译本用词更加简单,易于读者理解。在句子层面,杨宪益译本的句式结构相对简单、简洁,但句意明确,语言流畅。对句子层面的研究表明杨宪益的翻译目标并不只在于保持原文的叙述风格,更在于追求译文的流畅性,为译文增加了可读性。在语篇层面,杨译本更多的使用了代词和连词,使译文衔接更加自然流畅。通过对两个译本从三个层面的对比研究发现,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了不同的翻译风格。研究结果为读者对译本的选择提供了一些建议,同时也为更深一步的关于译者风格原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