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媒体对新型冠状病毒报道的态度资源运用对比研究——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

来源 :向立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xj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其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威胁,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19年12月,根据武汉市卫健委官方通报,首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发病。自2020年2月28日以来,中国境外每日疫情新增数量也持续高于境内。当下,国内外媒体纷纷涌入与疫情传播相关的信息平台中,其多元的语言系统和社会“杂音”层出不穷,数字媒体的多元化以及信息交流平台的多样化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疫情”。尽管有学者对新型冠状病毒报道进行相关研究,但是截至目前,从语言学角度借助评价系统中的态度资源对中美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报道进行比较研究的相对较少。评价理论包括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其中态度资源作为评价理论的核心。在疫情背景下,态度资源更能反映出中国和美国对于疫情的态度倾向。因此,此篇论文旨在借助态度资源来对比分析中美媒体在新冠疫情报道方面中态度资源使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进一步揭示中美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态度倾向。本文搜集了2019年12月31日至2021年1月8日期间《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以新型冠状病毒为主题的相关报道,共计40篇。借助UAM Corpus Tool3.3p对语料进行态度资源编码标注,然后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中美新闻语篇中在这一时期内就新冠病毒体现出来的态度资源异同和态度立场开展进一步的探讨。具体来说,本文旨在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中美在新冠疫情报道中,态度资源使用的总体特征是什么?2)中美在新冠疫情报道中,态度资源三个子系统(情感、态度和鉴赏)使用存在哪些相似和/或差异?3)中美态度资源的相似和/或差异体现了中美对新冠疫情持有什么样相同和/或不同的态度立场?研究发现:1)中美在新冠疫情报道中都使用了态度资源中的三个子系统,且情感资源的使用频率最低。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日报》使用较多的态度资源,其中判断资源大于鉴赏资源。而在《纽约时报》中,鉴赏资源则大于判断资源。2)在情感子系统中,中美双方都使用大量安全/不安全资源。不同之处在于中方的报道更偏向积极层面,而美方则主要体现消极态度。在判断子系统中,韧性资源在《中国日报》中占据第一位,而能力资源在《纽约时报》中位居第一。在鉴赏子系统中,中美双方的价值资源使用均大于反应和组成资源。3)在情感子系统中,相同点是大多情感资源是借助“过程”来实现的,其中安全/不安全资源出现频率最高,反映出突然爆发的疫情以及不完备的防控措施给个体心理带来的恐慌和担忧。不同的是,《中国日报》着重表达对于疫情可控的信心和对国际社会帮助和支持的感恩之情,而《纽约时报》则主要表达对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的不满和不信任。在判断子系统中,《中国日报》肯定了中国政府以及世界各国为抗击疫情所采取的政策和举措,并把他们在疫情中的行为看作是可称赞的、遵纪守法的。《纽约时报》则更多地借助判断资源批评中国,本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政府的无能,更甚于把疫情的国际化传播归咎于中国政府有意为之。在鉴赏系统中,《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都承认疫情本身的严重性和复杂程度,以期引起社会的注意。不同的是,《中国日报》更多使用“效率、及时和重要性”等积极的价值资源,旨在揭示中方以及国际社会对疫情作出的积极贡献。而美方则偏向使用消极的鉴赏资源描述让人害怕的疫情本身以及各国政府采取的低效措施所带来的负面社会价值。总的来说,情感资源主要用于表达世界各国对疫情作出的情感反应,判断资源主要表达了双方对政府和有关主体的积极/消极评价,而鉴赏资源则更多地关注疫情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政府行为过程的有效性/无效性。此篇论文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意义。从理论意义讲,本研究为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拓宽了视角,即研究者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该新闻报道进行文本分析。从实践意义讲,本研究能够帮助提升语言学习者的阅读水平,启发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与此同时,本研究也有助于帮助读者厘清新闻背后的意识形态,提升读者的批判性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乌力波(潜在文学工场)是一个创立于1960年9月的文学创新团体,旨在发掘语言的潜在性,并通过写作游戏——尤其是数学游戏——使表达现代化。2020年,乌力波现任主席艾尔维·勒泰利耶凭借其小说《异常》获得龚古尔文学奖。《异常》在法国颇受读者青睐,2021年2月已成为销量仅次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的龚古尔获奖作品。这部小说对叙事时间和叙事聚焦的运用十分精妙,体现了乌力波团体对文学表现形式创新的探索
学位
相比N-杂环卡宾和有机膦配体,N-杂环硅烯拥有更强的σ供给能力与π反馈键接收能力,因此作为配体可能会更好的调控金属中心的性质,使金属配合物展现出良好的性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硅烯金属配合物的数量不断增多,大多数已经应用到催化领域,也展现出很好的活性以及区域选择性,但是涉及的领域不够深也不够宽,因此进一步挖掘硅烯的潜在特质,有可能会开发更高效的催化体系。有机硅在工业、农业以及医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学位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是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非常善于刻画人性。小说《面纱》(1925)以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凯蒂这个原本以自我为中心的英国女性的道德成长。值得注意的是,凯蒂的道德成长与他者密切相关。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对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仅会对自己负责,更会承担起对他者的责任。列维纳斯给予他者极大的优先权,认为“我”对他者负有无条件的、
学位
大型中国民族歌剧《沂蒙山》是21世纪创作的创新型革命题材歌剧,它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完美结合。歌剧中运用的音乐素材丰富,旋律除了《沂蒙山小调》贯穿全剧以外,还运用了山东民歌《赶牛山》、《凤阳鼓》、《我的家乡沂蒙山》以及《谁不说俺家乡好》等音乐素材。乐队伴奏也加入了很多民族器乐,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听觉与视觉盛宴。此外咏叹调《沂蒙的女儿》运用板腔体结构,紧拉慢唱,还有宣叙调的运用以及对白的处理等,处处
学位
在世界经济快速转型的浪潮中,中国跃然成为国际学生跨境追求高等教育资源的热门目的地之一。基于加强中国与邻国之间区域合作的目的,中国的边境省份也已逐步被建设成为促进对外交流的平台。中国西南省份战略十分显著,因而云南成为了接收来自东南亚和南亚的国际学生的教育中心。基于2019年9月至2021年7月期间对五位接受中国高等教育老挝留学生的纵向民族志研究,本研究探讨了老挝留学生在微信和脸书上的跨语实践所呈现的
学位
本翻译实践的源语文本节选自《银行业技术手册》,该书主要介绍了新的银行运作模式和现代银行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并分析了由此带来的机遇和风险。翻译本书可以帮助相关读者了解数字时代银行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和银行业发生的一系列变革。翻译中,译者以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为指导,基于源语文本的语言特点,分析了翻译难点,并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总结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译者发现,源语文本有着金融类文本的典型特征:使用了大量
学位
本文是笔者翻译了詹姆斯·帕门特和卡琳·格温·威尔金斯共同编辑的《通过发展和外交传播国家形象》的第二章后写的翻译研究报告。翻译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所选文本的内容、作者和特点以及项目的意义做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介绍了纽马克文本类型理论及对应的翻译方法;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并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分别举例分析译者所使用的翻译方法。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前文内容,简述本次项目的发现和不足。
学位
“盗匪之患,历代皆有”,匪患问题虽然不是近代中国独有,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历朝历代之匪,均未有民国时期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这一病态社会问题的产生,与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有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匪患是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产物。研究匪患问题,即是透过这一独特的历史视角观察民国社会。云南作为边疆地区,在地域、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与其他地区存在显著差异,滇南地区又是民国时期整个云
学位
新形势下,作为税收基础环节和核心内容的办税服务,与信息技术快速融合发展,“互联网+办税服务”成为税务部门提升服务质效,助力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重点课题。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随着疫情问题的加剧,对各级税务机关的办税服务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非接触式”办税服务,不仅成为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也是推进“互联网+办税服务”发展的有效途径。“非接触式”办税服务不仅可以创新
学位
理查德·赖特是美国黑人小说家、评论家,在美国黑人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其自传体小说《黑孩子》为研究对象,运用赫尔曼的创伤理论解读作品中的家庭创伤和种族创伤,探讨主人公理查德为创伤修复所作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了理查德所受的家庭创伤。由于父亲的不负责任导致理查德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心理体现在理查德面对陌生环境时的胆怯,以及对人的高度不信任。家庭成员对其身体上的毒打导致理查德
学位